科技守护粮食安全,村民吃起“生态饭”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开启,8位全国政协委员走上通道,就粮食安全、生态环境治理等热点问题回答媒体提问。委员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履职故事,回应社会关切。
粮食安全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方面有哪些新突破和新进展?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分享了他的故事,他也是第一个走上委员通道的。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严建兵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是要藏粮于地,二是要藏粮于技。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步入了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超过了63%,这其中离不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贡献。
“农业科技工作者南繁北育,追着太阳跑、顶着烈日干,一年四季都是农忙。培育一个新品种,少则五六年、多则一二十年,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最终能够推向市场、实现大面积应用,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在做一件没有结果的事情。”严建兵很是感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保障饲料粮的供给。传统饲料粮主要是以玉米作为能量源,大豆作为蛋白源,去年我国进口的1.05亿吨大豆中,绝大部分被用作畜禽的蛋白饲料,而要替代这1亿吨大豆的进口,需新增7亿至8亿亩耕地。
在严建兵看来,用高蛋白玉米替代大豆饲料,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新路子。他算了一笔账:“去年我国玉米总产量是2.9亿吨,蛋白含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新增290万吨蛋白质,如果这些蛋白质都被有效利用,就可以少进口七八百万吨的大豆。”
“大家不要小瞧这一个百分点,每一个百分之一都弥足珍贵、来之不易。现在,我和我们的团队还在为此而努力,希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一点贡献,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严建兵说。
水清景美呼吸畅,腰包鼓了心里亮
“百姓呼吸畅、腰包鼓、心里亮了。”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面对镜头聊起良好生态为老百姓生活带来的美好变化。
黄绵松的家乡在宁夏,近几年得益于水环境的治理,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水河是宁夏固原市的母亲河,曾经河边有些城中村和菜市场,污水直接排放到水里,河水变得又黑又臭。经过长期不懈的生态环境治理,清水河已变得名副其实。
“水清、岸绿、景美,每天有大量市民来亲水休闲。同时,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也得到显著提升,自觉守护绿水青山。去年,固原还入选了联合国的自然城市名录。”黄绵松骄傲地说。
在生态改善的同时,当地生态环保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固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区过去生态环境承载力较低,不少群众移民到贺兰山东部地区,这些群众结合当地优势条件,发展出特色葡萄酒产业。近40万亩的戈壁荒滩,如今已变成了绿洲和葡萄园。当地种植酿酒葡萄的总面积占全国近40%,葡萄酒产业也因此发展成了宁夏六大地方特色产业之首。
黄绵松举例,当地一位“90后”宁夏姑娘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带着周围村民种了3000多亩葡萄,每亩收入超3万元。她还带领乡亲们进行生态修复,将贺兰山下的废弃矿坑建成运动休闲公园,如今公园已经成为了“葡萄酒+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在贺兰山东麓,类似的葡萄园还有很多。随着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有近13万生态移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生态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已超过340万人,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相比10多年前增长了近4倍,成为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