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有何深意?如何发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本网独家>

解读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有何深意?如何发展?

2025-03-04 16:39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题,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是什么?本期节目,特邀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社会学系教授朱启臻为广大网友解读。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社会学系教授朱启臻做客节目。(摄影 中国网 伦晓璇)

中国网:朱教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访谈》节目。

朱启臻:大家好!

中国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强调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如何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是什么?

朱启臻:我们说在农业上面的所谓新质生产力,首先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创新上,那么有些颠覆性的科学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就颠覆了我们对农业发展的传统的观念。所以我们必须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上面也要积极主动地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到来。

当然在农业上,我们比如说的育种已经用最新的方法来育出各种各样的新的品种,来缩小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就是农业的智能化的问题,来解决我们劳动力的不足。像无人的家庭农场,可能人在室内手机上就可以控制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在加工领域,深加工科学研究的突破。在耕地的保护,环境的这种控制等等方面,我们都有一系列的新的技术在使用。我们说新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技术的普遍的应用,而且科学技术不断地在迭代升级。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说新质生产力一定是依靠于组织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所以我们要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什么样的农业制度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和普及。所以其实中央一直在强调,我们要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在新型经营主体里面有重要的一个类型,就是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延续了承包经营的优势,它就是家庭成员自己作为主要劳动力的一个农业经营单位,它应该是未来新质生产力这种条件要求下的最有效的农业组织形式,比如说它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引进新技术,那么他也最有责任心,比如说我们保护耕地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是破坏土地,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的这种发展。谁有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只有家庭农场农民他才能够有对土地的感情,他才能使用新质生产力,保护我们的耕地不退化。所以我们说过去的农民是土地越种越肥沃,我们今天很多的土地是越种越贫瘠,所以我们要必须要研究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最适合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使我们的农业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网:这也就是体现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朱启臻:对,它不是“一刀切”的,它是表现在整体的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以深化农村改革来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如何进一步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您有哪些建议?

朱启臻:未来的乡村振兴,我们应该在几个方面要着力或重点突破的。

首先就是城乡之间的壁垒。尽管我们多次中央文件都强调,要破除一切阻碍限制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不合理的规定,但是到今天我们说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还有很多的制度的障碍,我们要真正的做到城市和乡村发展要素的自由的流动。

这种流动不仅是资金、土地,也包括人的领域。目前大家感觉到乡村振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人、缺劳动力、缺人才。我们说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城市对乡村的支援。有人愿意到乡村从事现代农业,我们要欢迎;有人愿意到乡村来发展康养旅游、农产品加工……我们要创造条件。只有把乡村和城市的这种通道完全的打通,没有任何障碍,要素可以做到自由的流动,城市的发展才能健康发展,乡村才能够遏制衰败,才能赋予它新的活力。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按规律来办事。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规律,农业有农业的特点和规律,乡村有乡村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在建设乡村的时候,不能凭着城市建设的想象来建设乡村,要遵守它固有的规律。我们讲的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不是“城乡一样化”,而是在保持各自特点、各自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功能的互补。城市是城市,乡村是乡村,它们功能是互补的,谁都离不开谁。我们联合起来,沟通起来,取长补短。所以在最近这些年乡村的建设过程当中,由于我们对农业特点和乡村的规律认识不清,就存在着在建设过程当中建设性的破坏,那么结果妨碍了城市的健康成长,也阻碍了乡村的振兴,所以我们一定要按规律办事,(按规律)来培训基层干部,让他们懂得基本的农业特点和相同规律。

第三个方面我认为特别迫切的就是要培育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我们要突出培养两类主体:一类是家庭农场,一类是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有很多的优点,它不仅可以适应新质生产力,接纳各种新的技术,也为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农业的后继者创造条件。农业要想获得现代化,必须有稳定的劳动队伍,高素质的农民这样的队伍来产生。所以在未来我们迫切需要破解谁种地的问题,来培养新型的经营主体。

我们相信在中央的政策领导下,我们的乡村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相信在未来我们的农业保障能力会越来越强,我们的乡村的建设也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农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中国网:这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础的保障。好的,感谢朱教授为我们分享您的精彩观点。

(本期人员:编导/主持:裴希婷;摄像:王一辰 刘凯;后期:刘凯;图片:伦晓璇;主编:郑海滨)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