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站在1.4万亿斤新台阶——2025春管春耕新图景

2025-02-21 09:16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刚刚过去的雨水节气,标志着降水增多,更意味着农事活动进入关键阶段。

春管春耕,这一循物候节气而动的农事活动,作为农业生产的起始篇章,是中华农耕文明绵延数千年的永恒主题。从古代走向现代,千百年来丰收的目标始终如一,精耕细作的理念从未改变,但其间的生产方式、技术工具、组织形式、支撑体系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2025年,如何在新起点上,让中国饭碗多装中国粮?必须开好头、起好步,打好春管春耕“第一仗”!

时时放心不下的“国之大者”

什么是人民领袖心中的“国之大者”?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二“者”是合二为一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人民”就是一切,“人民”重于千钧,人民的吃饭问题这件头等大事亦是重于千钧。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收成更在于春。春管春耕,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仗”,也是全年丰收的基础。春播粮食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粮食产量占主要口粮的近四成。抓好春管春耕,对于确保粮食丰收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察粮情、问农事,时时放心不下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

2016年4月25日,总书记专程到安徽小岗村考察,一下车便来到小岗村43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沿着田埂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向村干部、种粮大户和农技人员了解土地流转、农田整理、种植品种、亩产量、病虫害防治、粮食收购等情况。总书记说,现在正值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实现丰收,今年的白馍能吃到嘴里了。

2018年9月25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总书记就深入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在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信息化平台,他详细了解七星农场如何运用卫星定位、云计算技术等,对万亩田畴实现精准管理。站在高处俯瞰,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一望无垠;走进稻田,他拿起一把稻穗,看谷粒、观成色。在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2020年2月,总书记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2021年5月13日,在河南南阳考察途中,总书记特地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看到丰收在望,他说,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9月13日,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调研,来到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走进田间地头察看农作物长势。10月21日,正值大豆收获季节,总书记来到山东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他走进田间,弯下腰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说道:“豆子长得很好。”一年之中,三次实地察看,关注的都是同一个主题——粮食收成。

2022年6月8日,总书记来到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了解当地农民种粮情况,强调成都平原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2024年3月19日,春分之际,总书记来到湖南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当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等亲切交流。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从江淮大地到龙江黑土,从中原粮仓到天府之国,从渤海之滨到西北高原,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神州,始终牵系着田地之间的庄稼和大地之上的人民。一把麦子一碗米,人口大国的粮食问题,在总书记心中的分量,从来都是沉甸甸的。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放眼国际形势,在全球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等复杂因素影响下,粮食供应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因粮食短缺引发社会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扎实推进春管春耕工作,为夺取全年粮油丰收打牢基础、掌握主动,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闹春耕”从勤劳的人们开始

在我国民间,春耕常被说成“闹春耕”。何谓“闹春耕”?春耕备耕,让大地在沉寂一冬后欢腾起来。一个“闹”字,渲染出田间春潮涌动、抢农时抓春耕、生机盎然的繁忙景象。

人勤春来早。当黑龙江北大荒的种植户忙着给育秧基地清雪扣棚、加快棚内土壤融化时,安徽江淮大地上的种粮大户正在观察地里的小麦生长情况,而岭南广东的农户则在驾驶着旋耕机进行翻耕作业……这是千百年来勤劳的中国农民不变的节律,又在当下演化出了全新的耕作方式。

烟暖土膏民气动,一犁新雨破春耕。春管春耕的每一分努力,都关乎着“中国饭碗”的成色。

2月16日至17日,雨水节气将至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到山东调研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他先后来到济宁市兖州区、菏泽市巨野县,实地察看冬小麦苗情长势、大面积单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及节水灌溉等情况;前往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基层供销合作社和气象站,了解农机准备、农业生产托管、农资供应、气象为农服务等工作,听取农业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抢前抓早、周密部署,全力抓好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备耕各项工作。

2月7日,春节假期过后一上班,农业农村部就召开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扛起政治责任,早部署早行动,扎实推进春季田管、春耕备耕等工作,打牢夏季和全年粮油丰收的基础,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紧接着,农业农村部启动“奋战120天抓春管提单产夺夏收粮油丰收行动”,制定发布春季田管、防灾减灾、病虫防控技术意见,并派出22个工作组和专家组,分赴粮油主产省份,调查小麦油菜苗情长势、种植意向和农资下摆等情况,有力有序推进春管春耕。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夏季粮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陆续开始返青、冬油菜进入蕾薹期,长势均好于常年同期。但也面临苗情复杂田管任务重、气象灾害不确定性大、病虫害呈偏重发生趋势等困难。比如,小麦越冬期全国温度偏高,部分地区小麦出现旺长,稻茬小麦苗情偏弱,局地旱象露头;再比如,今年春季气温起伏波动较大,冬春连旱、“倒春寒”发生风险高。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怎么办?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按照能早尽早、能快尽快的要求,紧抓快推把每个环节抓实,把每项工作抓细,把各项任务抓到位,坚决打好夺取全年粮油丰收“第一仗”。

春管春耕中,最美的主角、最重要的因素,始终是人。沃野上到处是辛勤耕耘的身影,到处都在播撒着丰收的希望。

在河南滑县,180万亩小麦陆续返青,正是水肥需求高峰期和产量形成关键期。有的种植户在进行补水灌溉,有的驾驶着新型镇压机开展镇压作业,还有的在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从过去春耕时全家老小齐上阵、累得腰都直不起,到如今“铁牛”在阡陌间纵横驰骋,这只是亿万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科技种田”“指尖种田”的一个缩影。

春耕中忙碌的不仅是农民。眼下,神州大地上,农技人员穿梭田间“把脉问诊”,“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科学春管;农机合作社工人们忙着检修设备,确保每一台农机都能以最佳状态奔赴“战场”;农资公司从物资保障、技术服务和精准配送三方面入手,全力保障农民抓农时、稳生产……

山东6000多万亩小麦预计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返青,全省启动“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开展科技春耕;浙江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提高智能分析研判和精准预报水平,推广应用理化诱控技术和生态调控技术,降低虫源基数;在贵州,旋耕机、育秧机等现代农机开进田间地头,跑出了春耕生产“加速度”,勾勒出春耕的美丽画卷。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中央到地方,从农民到农技员,从水利气象专家到农资配送员,无数心系春耕的人们正以各自的方式投入到这场春耕大战中,奏响“闹春耕”的开篇序曲。

新质生产力跃动广袤田野

春耕之“新”,在于生产力的跃迁。在现代化装备和高科技手段的加持赋能下,老祖宗留下的精耕细作理念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让春耕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更加专业和轻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2020年全国两会“下团组”时,总书记提到“让农民挑上‘金扁担’”“‘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在今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后,总书记和新希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握手时,再次提到“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使然,也是发展的应然。而今,这个“金扁担”已经广泛应用于春管春耕生产中。在东北大粮仓,空中的遥感卫星正对黑土地的土壤墒情和积雪情况进行评估;在黄淮海麦区,冬小麦陆续返青,多光谱无人机巡田加植保无人机喷洒,成为田管主力;在海南南繁基地,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鉴定模型,正在加速水稻育种。

去年,我国启动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取得初步成效,全面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今年,大面积单产提升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举措。各粮食产区正在应用农业新质生产力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一批电驱高速精量播种机、丘陵山地拖拉机、山地玉米播种机等先进机型正加快向春耕一线部署,低空经济也在助力农业生产;沃野田畴间,无人驾驶拖拉机搭载先进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无论是直线行驶还是曲线作业,都能按照预设路线和深度有序作业;在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智能温室,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并自动调节,为农作物生长创造最佳条件。

这些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让春耕备耕充满了“现代范儿”和“科技感”,新质生产力正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在广东台山的自动化育秧中心,育秧机高速运转,育出的3.3万亩秧苗,相当于过去1000人的工作量;在江苏邳州,智慧灌溉设施正在麦田作业,自动喷灌机喷灌范围能达到60米,10天就能浇完800亩土地。

科技不仅改变了工具,改变着生产方式,更重塑着生产关系。在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南曹村,村民根据手机软件提示,就能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下单灌溉、除草、施肥服务,根据平台反馈的农田实时情况管理冬小麦。

农业新质生产力,让春耕从“靠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从“大水漫灌”走向“按需供给”,从“依靠经验”走向“基于数据”。与几十年前田间到处晃动着人与牛的形影相比,随着5G、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进一步渗透,广袤田野正在释放更大的潜力,绘就现代农业的新图景。

社会化服务惠及万户千家

春耕之“变”,在于组织方式的革新。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春耕春播提供着坚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

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从农资供应、植保服务、农机作业到农技指导、农产品销售,这些社会化服务组织贯穿农业生产各个环节,通过整合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让小农户也能享受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成果。

在湖北枣阳市七方镇孙坡村顺辉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马力拖拉机、播种机、旋耕机等“钢铁战士”整齐排列,农机手们手持扳手、钳子,为蛰伏数月的农机进行一场全面“体检”,确保在春播关键时期,能够“拉得出、用得上”,顺畅服务周边农户;

在湖南永州市零陵区火红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信心满满地说,已完成165台(套)农机具的全面检修,可为10余个乡镇1.1万余农户提供代耕代育、代插代收、飞防打药、稻谷烘干等“十代”农业社会化服务;

在重庆梁平区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加快春播货源采购、储备、派送进度,依托农资销售网点,为农户提供配方施肥、农技指导、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一站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全力做好春耕生产服务保障工作。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不断完善,也让众多小农户在春耕备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在广东龙川县龙母镇,大型旋耕机在田间穿梭,土地在轰鸣声中翻起层层波浪,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镇上联合机耕服务队提供的“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有效解决了劳动力不足问题,引来农户的啧啧称赞:“有了农耕队,真是太方便了,随叫随到,价格也实惠。”

在云南勐海县勐遮镇曼朗村民小组,农机手熟练地操作着高速插秧机,起步、前进、拐弯、调整速度、抛秧苗,为水田披上“新装”。种植大户站在田埂上“袖手旁观”,不住地感叹:“我把流转的土地托管给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我只需要当‘监工’就行!”

在希望的田野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触角延伸到了春耕的每个环节,让春管春耕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共赢”,将亿万分散的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紧密连接在一起。

惠农政策为春耕保驾护航

春耕之“稳”,在于惠农政策的托底。从育秧补贴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从农业科技创新到社会化服务,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农机装备升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全方位为春管春耕保驾护航。

今年,围绕科技增产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将协同发力,推动高油高产大豆、高蛋白玉米、耐盐碱作物等急需品种的联合攻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有农场等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天空地一体化农业观测网络等建设,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农村数据资源,用数据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各地积极响应,层层压实责任,将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青海,政府提前下达财政支农项目资金15亿元,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单产提升、水肥一体化等强农惠农政策补贴发放,充分调动种植主体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结合万名干部下乡活动,广泛深入宣传中央精神,确保各项惠农政策深入人心。

在湖北,为全力保障春耕、春播、春种,夯实“荆楚粮仓”基石,省里及时拨付2025年提前批农业相关转移支付和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聚焦“种、地、人、机、灾”,全方位支持抓好春耕生产,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

行动起来的,还有国家各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密集部署,对春耕农资供应、化肥保供稳价等工作提出要求,从化肥生产、流通、储备、市场监管以及农化服务等多方面着手,全面做好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织牢春耕“保障网”。目前国内化肥生产稳定、流通顺畅、储备充足、价格处于相对合理水平,春耕期间农业用肥供应有保障。

政策不仅是“及时雨”,更是“定心丸”。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必将为春耕春播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的春耕,既是传统农耕智慧的延伸,更是现代农业变革的集中展现。“耕”字背后,是一份份默默的付出,承载着满满的希冀。打好春管春耕“第一仗”,新一年的好收成也就有了坚实基础。

当我们站在本世纪1/4的节点回望千年,变的是生产力、组织形式与支撑体系的全面升级,不变的是对土地的深情与对丰收的期盼。展望下一个1/4世纪,春耕或许将迎来更深刻的裂变:无人农场普及、AI农艺师上线、垂直农业兴起……但无论如何变化,春耕作为粮食生产“开篇序曲”的地位不会改变。

春耕的未来,必将在传承与革新中绽放;春耕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