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古胜村巨变,只因有了“明白人”

2025-02-21 09:08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

光明日报记者 王忠耀 吕慎 陈冠合

“樱桃、李子、枇杷乱卖卖,轻轻松松就搞了这个数……”晌午时分,记者走进陈国兵的新家,他正比画着4个手指头,跟几个老伙计吹壳子(聊天)呢!

“什么?四千?!开玩笑噻,四万——”陈国兵满脸的不屑,还特意拉了个长声。

“飘了嗦?别个家里一年荷包进几十万都没见吭声。”陈国兵正说得兴起,他婆娘却从旁笑着打断了他的话。

“飘了?哪个飘了?”冷不丁被“噎”了一下,陈国兵有些恼,瞪了婆娘一眼:“四万,一下子就四万!过去,苦哈哈忙一年,搞得到这么多吗?”他把头转向身边的冯长书:“老冯,你说对不对嘛?”

“对头!”老冯应道。

老冯是贵州黔西市古胜村的村支书。他向记者解释道:“我们古胜村是‘长’在山上的村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村2000多口人只有51亩水田。养活人,都难呐!”

“为了吃饱肚子,啥法子都使喽——树砍了、草挖了……哪知,苞谷没长好,泥石流来了。这里土层本来就薄,开荒、开荒,越开越荒啊!”冯长书说起过往,就像在放老电影。

“今天这样子,靠的啥?”记者问。

“农村发展,还得靠科技。国兵,咱带上记者到地里看看噻?”不等陈国兵答话,冯长书已经拉上记者出了门。

“以前这山边边上全都开了荒的。”一路往山下走,冯长书指着满山的林木,给记者当起了“讲解员”。“那年,一批北京来的专家在毕节考察,在村里走了一圈后,拉下了脸:‘数你们村生态破坏最严重。停止开荒,快快种树!’”

种树?种树日子就能好过?大家并没有当回事。这时,市、县也来了通知:修复生态。

树倒是种下了,可成活率并不高。缺乏养护,还有人白天种,晚上砍。

这时,专家找上了门,指出种树要因地制宜,同时,要和群众的脱贫致富挂上钩。

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教授王旭带领科研团队在古胜村做了详细的实地调查,最终制定的方案是“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他还特意嘱咐我们,种经果林可以优先考虑种玛瑙樱桃,既能固水土,还能卖出好价钱。”冯长书回忆。

随后,在政府帮助下,由专家指导,村民们在山上种下了4500亩林木,其中玛瑙樱桃就有2100亩。

“你要是4月来,满山的玛瑙樱桃红艳艳的,亮哨(漂亮)得很!”边说边走,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陈国兵的小果园。“这都是我的果树。”顺着陈国兵的手指方向看去,沿着山坡,一行行樱桃、酥李、枇杷疏密有致……“这可不是随便种的,都是专家推荐的耐旱、耐瘠薄的优选品种。”

尽管已过了橘子采摘的旺季,但部分橘树的枝头仍挂着一盏盏诱人的“红灯笼”。陈国兵随手摘下一个递给记者。剥开一尝,满口都是蜜!

“果子好吃,树难栽。除草、剪枝、施肥、疏果……都有讲究呢。”陈国兵掰着指头跟记者细数道。种苞谷,村里人是熟手,但种果树,大家都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刚开始没得经验,种得不精细,果树虽然挂了果,但果子收成、品质都一般,没赚到啥钱。”

“那咋办?”

“咋个办,遇到困难还是要靠专家嘛!”

“你刚才吃的橘子,农药、化肥、除草剂那些都没用,用的是土著微生物有机菌肥和种植酵素,省农科院的专家们手把手教我们,这样污染少,果子质量还高。我现在是服了,凡事还是要听专家的,要讲科学,光靠一把子蛮力可是不行。”说这话的时候,陈国兵目不转睛地看着记者,很是认真。

有了好果子,古胜村又办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请来专家当顾问。“人家都是研究过市场的,让种啥子就种啥子,让种多少就种多少。这样才能产得出,卖得掉!”

“老辈子,我正找你!”正聊着,一个青年老远奔过来跟冯长书打着招呼。

“我刚从省里的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回来,专家又给支了一招,满坡的林子要是做成林业碳票上市交易,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明白人’呐,我是服了!专家咋说的,你给我好好讲讲。”

冯长书迫不及待地和年轻人在地头合计起来……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