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疆”来,也为将来 百位银龄教师的“第二人生”
“活了一辈子都只在方圆5公里之内‘打转转’,这回我退休了,却一下子跑出去4000公里,是不是很勇敢?”身在新疆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师徐双敏,在给远方姐姐的家书中这样写道。
2021年9月,响应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67岁的徐双敏离开熟悉的武汉市,来到了位于新疆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开启银龄支教的“第二人生”。在克拉玛依校区,还有140余名像徐双敏一样的银龄教师,在本该含饴弄孙的年纪,背起行囊,来到西部,将余热洒在西部高校讲台,谱写出一曲曲“且把夕阳做朝阳,银龄‘响亮’在边疆”的动人乐章。
“西部教育资源缺乏,我应该到那里去”
“气候、年龄、饮食、习俗等等我当时都没有想过,就是觉得,趁自己还有余力,还能站上讲台,就应该为西部教育做出一点贡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部退休教师孙旭东说。
2020年9月,孙旭东退休后选择成为一名银龄教师。
刚来后不久,他就迎来了挑战。当时,克拉玛依校区刚招收第一届英语专业学生。新成立的专业,课程、教材、内容、团队……一切都是崭新的,没有先例可循。
为此,孙旭东带领克拉玛依校区英语专业教研团队,参阅数十所院校资料,编写、修订专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文件,为新成立的英语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学科负责人,他还参与了翻译学科建设,促成校区翻译专硕顺利招生。
“我希望能够为这里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学生实现梦想。”孙旭东心愿朴素。
建校之初,克拉玛依校区师资紧张、青年教师的课程、科研压力大,得知这一情况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部退休教师钟大康与多名“老伙计”决定来到这里。
“不用担心,只要需要,我们一定会把你们扶上马、再送几程”“青年教师,一定要站稳讲台、热爱讲台、敬畏讲台”“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花多少时间都是应该的”……这一声声殷切的叮嘱,源自银龄教师对青年教师毫无保留的爱。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科研合作是提升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钟大康亲自带领青年教师深入油田现场,直面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难题与挑战。在生产一线的最前沿,年过六旬的他一工作起来就是“早中晚、三班倒”,一坐就是一整天,连老伴儿叮嘱的降压药也常常忘记吃。
“很多时候,我们准备下班了,但看见钟老师办公室的灯还亮着,还坐在电脑前或者站在地质图前工作、思考,就觉得自己还能再干一会儿。”谈到钟大康,和他一起参与过科研攻关的年轻教师眼神中满是敬意。
在他的指导下,青年教师逐渐掌握科研合作的要领与方法,与油田企业建立起深厚的合作关系。一年多的时间签署了6项科研合作项目并顺利实施,累计金额超过500万元,这些项目不仅锻炼了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更为校区未来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一年到两年、三年,不断续约的援疆情”
四五个小时的颠簸后,飞机落地停稳,机舱门打开一刹那,湖南大学退休教师戴希龙再次感受到新疆干爽清冽的空气,感慨道,“真好,又回到了这片熟悉的土地”。
10多年前,戴希龙被学校派往新疆教育学院援建,两年的援疆生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也让他始终牵挂着这片土地。2020年初,从湖南大学退休的他再次回到新疆这片热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力量。
“我又能有机会拿起粉笔、站上讲台,将几十年的教学科研经验、知识积累、人生理想毫无保留地用于教书育人,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啊!”戴希龙难掩心中喜悦。
戴希龙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多年,来到克拉玛依校区后,他将国家战略需求、学科基础与优势以及地域特色紧密结合,开设了人文通识类课程《丝绸之路》,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开阔眼界,在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领略丝路的文明与发展。
“老夫聊发少年狂,身背包,手飞扬,豪情满怀进课堂,初心为爱铸信仰,期待后学快成才。”戴希龙兴奋之余,提笔写下了这首打油诗,“来到新疆仿佛又找回了当年的自己,感到自己还可以报效祖国,为边疆做点工作。”
“既然来了,就要把作用发挥到极致。”上海财经大学退休教师陈晓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4个学期,5门课,22个教学班,860个学时,2000多名学生,这令人惊叹的数字,是2022年陈晓和来到克拉玛依校区工作后,两年的教学工作量。
遭遇过严重车祸,并留下后遗症的陈晓和是一名7级残疾军人,年近古稀的他退休后依旧决然地选择来克拉玛依校区支教。从签约一年到延长为两年,又转为三年,陈晓和一再延长着自己的援疆时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题》是校区思想政治教育系学生的专业课,也是校区首开的一门课。为了开好这门课,他寒暑假都没回家,留在学校备课,撰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作教学课件。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正能量”……这是出现在陈晓和课程评价中的高频词。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无界、奉献无悔的精神,也收获了学生们的尊重和敬仰。期末,陈晓和收到了多名学生的微信留言:“陈老师,感谢您!正是你们这些银龄老师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为‘疆’来,为将来”
“这是1964年的克拉玛依市城市规划,当时的城市建设以先生产、后生活为原则……”,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书本知识,把理论内化于心,在学院的支持下,银龄教师徐双敏把《行政管理学》的课堂搬到了克拉玛依市科技馆的“城市规划展”。
克拉玛依市从“没有水没有草,鸟儿也不飞”的戈壁荒滩,变成一座美丽油城的真实历史,让学生们生动地学习了政府管理的专业知识,也让徐双敏感受良多。
“我是以教育者的身份来到克拉玛依的,但是在克拉玛依校区的3年,我却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受教育者。”徐双敏深情地讲,“我在领教这里风吹石头跑的10级大风威力的同时,也学到了克拉玛依石油人‘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精神。在与来自全国各地44所高校的援建教师结识中,我重新领会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口号的深刻内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退休教师申健于2024年2月加入克拉玛依校区银龄教师团队。“作为银龄教师,要保持好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上好每一堂课,给学生传播知识、传递正能量,在茫茫戈壁继续实现人生价值。”
“千里援疆为什么?立足岗位干什么?我能给这片土地留下些什么?”面对广袤无垠的西部戈壁,银龄教师们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援疆支教,上百位银龄教师,在讲台上找到了答案——为“疆”来,也为将来,坚持教书育人初心使命,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以银龄之光照亮教育之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提供的数据显示,学校自2016年开始招生以来,目前累计毕业生达4005名,来自全国25个省份,其中1005人选择到新疆基层工作。
两年支教,看着一个个学子走出校门,迈向广阔天地。华东理工大学退休教师王荣发回想起刚来校区时的情景,不由赋诗一首:“我是一个摆渡者,教室是我的渡口,我守着渡口,把我的乘客迎候。我是一个摆渡者,讲台是我的船头,我站在船头,担当引航的舵手。”
(本报记者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