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河南汝阳:年产值超2亿,“薯光”成“高光”

2025-02-19 08:5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凌晨5点,天还黑蒙蒙的,山沟里灌着寒风,陈海军早早裹上大衣,奔向自家的红薯窖。掀开保温门帘,尽管室外已经结冰,地窖中的温度却在12℃上下,正是适宜红薯储存的温度。搓一搓双手,龙年“丰产又丰收”的陈海军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搬起一筐鲜亮肥硕的红薯,开始为加工粉条忙碌。
  “春育苗,夏栽薯,秋收获,冬出粉”是红薯种植大户陈海军一年的生产图谱。这个春节销售旺季,出粉条、卖鲜薯让一家老小忙得不可开交,一年3万斤粉条、10万斤鲜薯的销量在忙碌中达成。
  “以前都是拿边角地种红薯,一家种个几分地,打个几百斤,好的自家吃,赖的喂牲口。”趁着午后闲暇,57岁的陈海军跟记者聊起“红薯经”,现在育苗、栽种、收获、销售都实现专业化,一亩地产量近5000斤,毛收入4000元左右。村民一算账,调整种植结构,“自家吃”变成“卖全国”,他也停止外出务工,在村里种了100多亩红薯。
  华沟村所在的河南省汝阳县地处伏牛山余脉,全县70%的耕地分布在丘陵坡地,是典型的火山岩沙粒土质,天然富硒,适宜种植红薯。华沟村党支部书记陈三敏说,近些年,当地因地制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深加工、新零售,小红薯成了大产业,全村3000多亩耕地种了2300亩红薯,“一家十亩红薯地,顶上青壮一年工”。
  如今,以华沟村为核心的柏树镇种了2.6万亩红薯,占全县的1/4,被称为“红薯小镇”。汝阳还借机办起红薯擂台赛、红薯文化节,“汝阳红薯”名气越来越大,还成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年产值2亿元以上。
  红薯种了数百年,如今为何成为山沟里的“高光”产业?汝阳县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高帅总结了“薯光”经验:“‘选好苗,高起垄,覆地膜,铺滴灌’,做到这几条,产量差不了。”可别小看这十二个字,这是当地种植大户和农技人员多少次请教专家、试验种植得出的提质增产经验。
  对于高帅的说法,位于华沟村红薯产业园的洛阳百蔬香食品研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卢磊刚深表认同,他的加工企业生产“黄金地瓜条”“芝士红薯”等十几个品类的红薯产品,销往江苏、广东、新疆等十余个省区,高品质、多品类的鲜薯供给,保障红薯制品“好闻、好吃、好看”,也满足产品快速更新迭代的需求,这是他选择在“红薯小镇”深耕的重要原因。
  “乡村想振兴,产业不怕土,过往认为种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再看,种好地已经成为智力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汝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侯占航说,向技术要产量、要品质,用智力谋价格、谋销路,土特产也能“耀光环”。
  冬日山村,日短夜长,太阳西垂时,种植大户陈海军的粉条加工作坊依旧热闹。夜色渐浓,山村渐渐恢复宁静,唯有红薯的糯甜气息随风飘散在沟岭之间,睡梦中的村民或许正在期盼:“新的一年,又是好‘薯光’、好年景。”

(本报记者韩朝阳)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