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湖北嘉鱼:采收机器人开进甘蓝地

2025-02-18 09:23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轰隆隆……”笼罩在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长廊甘蓝基地上方的晨雾还未散去,一台“大铁牛”便缓缓开到地头,这片基地首次迎来甘蓝采收机器人。

嘉鱼是全国冬春冷凉蔬菜优势产区,业内有着“北有寿光,南有嘉鱼”的美誉。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考察时,勉励当地干部群众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当前,嘉鱼甘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用工难、用工贵等问题也显现出来,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如何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变成美好现实,用优秀成果回报总书记的关怀厚爱?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开展了甘蓝机械化无人化采收演示,以农业新质生产力破解产业发展痛点、难点。

在众人的注视下,提前设定好路线的采收机器人开始了作业。只见采收臂与田垄上的甘蓝精准对接,锋利的切刀瞬间斩断根部,传送带顺势将其输送至一旁伴行的采收机器人上,精准完成了“投篮入筐”。从对齐到切割,从去皮到装车,短短十几秒,一棵棵甘蓝便完成了采收。

这套蔬菜无人化作业平台是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成果。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理岗位科学家吴华瑞研究员介绍,平台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独立控制,完成远程启动、出库、田间作业、自动避障、入库等全流程作业。两台无人化作业平台分别挂配了两类不同机械结构的甘蓝采收机,通过集群系统来协同指挥运输机器人,顺利完成对齐、切割、去皮、装车的一体化作业。

据了解,该平台具有导航定位、目标识别、路径规划、智能避障、决策控制等功能,并具备国内领先的多机协同作业算法模型,可以进行同一环节的多机作业,也可以进行不同环节的多机配合,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

“按照目前的地块条件,机器人每小时可采收1亩地,优化种植方式后可以达到每小时2亩,将帮助改善传统人工生产存在的作业质量参差不齐、用工荒、价格贵等问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汪爱华说。

但同时,专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甘蓝水分较大、采收期滞后等原因,甘蓝果实较脆,采收还有一定的机械破损率,对农户提出的商品性要求和自动包装需求等还存在技术改进和完善空间。”吴华瑞研究员总结出制约甘蓝机械化生产的卡点问题,也找准了下一步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的方向。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与嘉鱼县委、县政府、农业农村局、相关企业共商嘉鱼甘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采收是实现甘蓝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要结合实际情况,在种植模式和机械作业方式上进一步优化,加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并打造示范基地、发挥带动效应。”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孙周平教授建议。

“嘉鱼县在甘蓝产业的现代化和品牌化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嘉鱼县委书记王永表示,要勇于变革,通过引进先进机械和改良技术来加强攻关,加快机械化步伐,同时建立机制,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以确保甘蓝产业沿着科技之路、品牌之路和质量之路稳步前进。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张扬勇研究员告诉记者,为了支持嘉鱼甘蓝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将组建专班,围绕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明确攻关方向,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据了解,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于2008年成立,是目前全国已建立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之一,包括机械化、植保、栽培、检测、加工等多个门类的专业技术专家。自成立以来,该体系始终以推动我国蔬菜产业优质、绿色、高效生产为目标,紧密连接技术与产业,凝聚各方力量,从产前规划到产后加工及市场服务等各个环节层层布局,不断推动蔬菜产业的高质量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