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租房改革: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关键一步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迈出关键一步。近日,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重庆市公租房在全国率先打破户籍限制,农业转移人口与本地城镇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申请资格,凡是在中心城区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满足住房、收入标准条件就可以申请市级公租房。
这对于在重庆市务工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的好消息。长期以来,户籍制度就像一堵无形的墙,在享有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上把农民工和市民区隔开来。按说,公租房是面向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保障性住房,而农民工往往在城里干着最脏、最累、最苦、最险的工作,挣着不高的工资,是最需要在住房上提供帮助、给予保障的。可实际上,因为不是城镇户籍,他们根本没资格申请公租房。但总要有个栖身之处,于是无数农民工只能以低廉的租金、租住在脏乱差的出租屋里。重庆市新政策实施后,为城市建设流汗出力的农民工能申请正规保障住房,有网友就感慨说“终于能在城里有个安稳的窝了”。
从社会公平角度看,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建设者,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受益者。住房保障是基本民生需求,取消户籍门槛意味着农民工群体开始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这体现了住房保障上的公平正义,是对农民工多年付出和贡献的认可,也展现了城市的担当和温情。重庆市农民工能申请公租房,解决的不只是住的问题,还为他们享受完整的市民权利开了个好头。当外卖骑手结束工作能回到整洁的住所,当农民工子女能在公租房配套学校读书,这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
这项改革对城乡融合发展同样重要。过去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上,更在公共服务方面形成鸿沟。目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有着18%的落差,其背后是亿万农民工难以更好融入城市的生存现实。重庆市的公租房政策破冰后,农民工有机会享有稳定的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养老托育等配套公共服务也有望陆续跟上,城乡之间的无形藩篱必将被逐步拆除。这将会进一步促进城乡间人口、资源、信息的流动和融合,为城乡融合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对城市自身发展而言,这也是双赢之举。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从事着建筑、家政、物流等基础工作。如果他们能以不高的成本居住在窗明几净的保障性住房里,一定能够更安心工作,能够激发更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长远来看,这种开放包容的城市态度会吸引更多人才,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正如有专家所说:“当城市用住房保障留住建设者,收获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总之,重庆市公租房申请率先打破户籍限制,彰显了城市治理切实转向“以人为本”,更关注人的需求。回看重庆市农民工工作的历程,这次率先的改革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关爱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必然。早在2007年,重庆市就决定将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确定为“重庆农民工日”。每逢这一天,重庆市会围绕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培训就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开展政策研讨、舆论宣传以及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本报当时针对这则新闻,刊发题为《农民工日:协助民工融入城市最要紧》的评论,认为“农民工日看起来只是个形式,也并不能指望通过它就能解决农民工问题,但表明的是政府的决心,反映的是社会的态度,显示的是舆论的指标”。如今“重庆农民工日”已走过18个年头,农民工工作也始终稳步走在全国第一方阵。从全国来讲,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推进,有诸多课题亟待破解,不少地方也的确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正因如此,重庆市的历次举措才更具有引领和信号意义,释放出城市敞开心怀接纳农民工的决心和担当。
当然,这项政策的落地还需要配套措施跟进。比如,简化申请手续,让线上办理更便捷;合理规划房源位置,让申请者上班通勤更方便;加强公租房小区管理,保障居住环境更宜居;投放更多公租房,最大可能满足更多农民工的住房需求。更重要的是,这项改革能否带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户籍改革,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需要持续观察。
重庆市的探索,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各地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参考借鉴。当城市治理不再被户口本限制,当每个建设者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城市才真正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