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重庆公租房改革: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关键一步

2025-02-17 10:05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迈出关键一步。近日,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重庆市公租房在全国率先打破户籍限制,农业转移人口与本地城镇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申请资格,凡是在中心城区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满足住房、收入标准条件就可以申请市级公租房。

这对于在重庆市务工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的好消息。长期以来,户籍制度就像一堵无形的墙,在享有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上把农民工和市民区隔开来。按说,公租房是面向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保障性住房,而农民工往往在城里干着最脏、最累、最苦、最险的工作,挣着不高的工资,是最需要在住房上提供帮助、给予保障的。可实际上,因为不是城镇户籍,他们根本没资格申请公租房。但总要有个栖身之处,于是无数农民工只能以低廉的租金、租住在脏乱差的出租屋里。重庆市新政策实施后,为城市建设流汗出力的农民工能申请正规保障住房,有网友就感慨说“终于能在城里有个安稳的窝了”。

从社会公平角度看,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建设者,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受益者。住房保障是基本民生需求,取消户籍门槛意味着农民工群体开始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这体现了住房保障上的公平正义,是对农民工多年付出和贡献的认可,也展现了城市的担当和温情。重庆市农民工能申请公租房,解决的不只是住的问题,还为他们享受完整的市民权利开了个好头。当外卖骑手结束工作能回到整洁的住所,当农民工子女能在公租房配套学校读书,这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

这项改革对城乡融合发展同样重要。过去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上,更在公共服务方面形成鸿沟。目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有着18%的落差,其背后是亿万农民工难以更好融入城市的生存现实。重庆市的公租房政策破冰后,农民工有机会享有稳定的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养老托育等配套公共服务也有望陆续跟上,城乡之间的无形藩篱必将被逐步拆除。这将会进一步促进城乡间人口、资源、信息的流动和融合,为城乡融合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对城市自身发展而言,这也是双赢之举。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从事着建筑、家政、物流等基础工作。如果他们能以不高的成本居住在窗明几净的保障性住房里,一定能够更安心工作,能够激发更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长远来看,这种开放包容的城市态度会吸引更多人才,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正如有专家所说:“当城市用住房保障留住建设者,收获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总之,重庆市公租房申请率先打破户籍限制,彰显了城市治理切实转向“以人为本”,更关注人的需求。回看重庆市农民工工作的历程,这次率先的改革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关爱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必然。早在2007年,重庆市就决定将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确定为“重庆农民工日”。每逢这一天,重庆市会围绕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培训就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开展政策研讨、舆论宣传以及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本报当时针对这则新闻,刊发题为《农民工日:协助民工融入城市最要紧》的评论,认为“农民工日看起来只是个形式,也并不能指望通过它就能解决农民工问题,但表明的是政府的决心,反映的是社会的态度,显示的是舆论的指标”。如今“重庆农民工日”已走过18个年头,农民工工作也始终稳步走在全国第一方阵。从全国来讲,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推进,有诸多课题亟待破解,不少地方也的确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正因如此,重庆市的历次举措才更具有引领和信号意义,释放出城市敞开心怀接纳农民工的决心和担当。

当然,这项政策的落地还需要配套措施跟进。比如,简化申请手续,让线上办理更便捷;合理规划房源位置,让申请者上班通勤更方便;加强公租房小区管理,保障居住环境更宜居;投放更多公租房,最大可能满足更多农民工的住房需求。更重要的是,这项改革能否带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户籍改革,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需要持续观察。

重庆市的探索,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各地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参考借鉴。当城市治理不再被户口本限制,当每个建设者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城市才真正让生活更美好。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