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新“网农”逐梦黄土高原

2025-02-17 10:0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本报讯(记者梁军 王俊杰)新春时节,天空瓦蓝,甘肃庆阳黄土高原上正孕育着新一年的青绿。这里黄土层肥沃,是我国传统古老的农业地域之一。夏商时期,周先祖不窋正是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创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
  然而长久以来,兴农,像一道来自历史深处的命题,无数次难倒起早贪黑的庄稼汉,拷问过每一位离家出走的思乡人。
  当人们终于圆了小康梦,踏上乡村振兴的道路,一批知乡情、懂乡愁、亲乡邻的“新农人”因时而生、应势而起,转型新“网农”。他们扛起熟悉的犁耙,又用手机这个“新农具”,连接千里之外的世界,将山货野味源源不断卖向全国各地。在他们的镜头里,乡土气、烟火气扑面而来,幸福的希望向上升腾。
  “新农人”的时代梦想,浓缩着他们心底深处的乡土情结,充满农村普通老百姓奋斗路上的泪与笑、苦与甜、追求与期盼。近日,记者走进古老的黄土高原,发现这里不仅是淳朴乡人忠实守护的乐土,还是一个人、一群人、一代人俯身追梦的沃野。

(一)乡愁

山缓路远,黄牛悠悠。站在山洼抬眼望,山峁弧线的起伏处,牧羊人和羊群衬在天幕。
  逢个好日头,杨清艳从窑洞里钻出来,一溜烟儿跑到农家妇女高毓琴的厨房。杨清艳打开手机直播,对着院子吆喝了几嗓子。不一会儿,几个身穿红棉袄的婆姨围满了灶台,拾掇着生火做饭。
  添几把柴进去,锅里的油咕噜噜直冒热气。妇人们将面擀好,在灶台前赶制特色面食。一块面料,在她们厚实的手掌里上下翻飞。几番揉捏,面团逐个成形,下到油锅再翻滚几圈,片刻功夫就染成了金黄色,香气扑鼻。
  “这是油果果,每个在庆阳生活过的人都不陌生。大家一见到它出锅,就知道年到了。”杨清艳说。
  “过年喽!大铁锅,柴火饭,今天炸果果。你们看,这么多‘村花’都来咧!”杨清艳发起直播,把镜头对准了添柴擀面的农家妇女,她想让屏幕另一端的人,记住镜头里的每一位乡亲。
  面对镜头,妇女们毫不露怯。油果果、油饼、荞面圈圈一个个沾满油香,依次端上了饭桌。红头巾、大棉袄、花围裙,配上一锅油炸面食,一时间吸引了不少观众上线。
  聊到起劲处,杨清艳拿起刚出锅的一块油饼咬下去,这味道她再熟悉不过。
  杨清艳住在庄子峁。庄子峁是环县洪德镇耿塬畔村的一个小庄头,远距县城20多公里,只有22户人家。在峁上的生活经历,让她感到这里有不少风味美食,让远在他乡的游子牵肠挂肚。
  2020年,杨清艳在庄子峁办起了生态农庄,用网络平台卖农家土特产。为吸引游客,她动员乡亲们改造民居和庄头,用泥巴糊起蜂巢,旧瓦砌起围墙,谷物堆满粮仓。在一番“梳妆打扮”下,庄子峁仿佛又回到了初始模样。
  在杨清艳的直播间,外乡游子看到了儿时吃过的蒸馍、老豆腐、老醋……对于他们,家乡就是一双筷子够着的地方,于是纷纷下单购买,用口腹之欲勾连乡愁记忆。
  一单、两单、三单,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庄子峁火了。
  来线下体验的游客,也从三三两两的散客,变成了成团结队。研学游、避暑游、采摘游、书画创作采风,游客越来越多,杨清艳和庄子峁生态农家忙得应接不暇。
  看到山里的土特产格外火,参与的农户也多了起来。有人磨豆浆,就有人磨辣椒面;有人酿黄酒,就有人酿手工酱油;还有的农户索性办起了民宿,在抖音快手上喊话网民“一站式”品尝庄子峁美食。
  6年来,庄子峁在“村播们”的带动下改头换面。农民们建起了蜂蜜庄园、农家手工酱、石磨面粉等小作坊,散养家禽也集中起来搞成了3处养殖中心。一到瓜果飘香的季节,田间地头还多了几处无公害蔬菜园、智慧果园、花卉圃。
  周边乡镇组织干部纷纷赶来学习庄子峁经验,合水县西华池镇唐旗村就是其中之一。仿照庄子峁,唐旗村成立了合作社和“唐Q大队”助农工作室,把家家户户的农产品集中放到助农工作室统一销售。年轻的村干部穿上大红棉袄,用直播、拍VLOG、短视频、写文案等方式,为村里的农产品代言。
  春节期间,“唐Q大队”助农工作室陆续有村民拎着大袋小袋进进出出。记者进屋一看,货架摆满了村民们送来的农家油饼、鸡血面、老豆腐,各类土特产琳琅满目。
  记者到来时,村里几位女干部正忙着直播卖年货。“这些都是家乡味道,夹杂着乡愁,城里人小锅小灶不便做,哪儿也买不到。”唐旗村党支部书记吴亚玲说。

(二)回归

因为农村网红的出现,土特产出山进城,也让一批乡土技艺回归寻常生活。
  一次外出旅游的机会,庄子峁的王克弟看到外地景区小作坊食客很多,不禁想起自己40多年的手工酿醋手艺。因为酿得一手好醋,王克弟成为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在县城开醋坊的那几年,生意虽有名气,销量却不尽如人意。
  老手艺还能不能捡起来?王克弟心里嘀咕着:这可是祖辈传下来的,丢了怪可惜。但回村很长一段时间,他始终没有铁下心办醋坊。
  直到杨清艳敲开了他的门。听完杨清艳的想法,又看到庄子峁的变化,王克弟终于肯动手干了。
  王克弟做醋,坚持纯粮手工酿造,没有任何添加剂,购买的人趋之若鹜。他给记者算醋坊的进账:以前在县城卖醋每月几千元,现在月纯利润上万元了,“一年赶一年好”。
  从年少时学做醋,到64岁即将隐退,老王的醋才叫响了名声。杨清艳教会了王克弟开直播,他还让孩子买来了智能手机。直播卖醋时,他时常讲一些醋的历史,还常常引用《本草纲目》对药醋的记载,教网友们掌握醋的妙用。他也很善于听从需求,针对现代人的生活特点,研究酿制安神、美容、治疗头疼等不同功效的醋。
  家住唐旗村的张凤桐,也重拾老手艺,在家做起了碱土豆腐。碱土呈棕红色,经开水温烫,用沉淀的水点豆腐。这手艺是他年轻时从隔壁村的一位老师傅那学来的。
  这些农村手艺就像“活化石”,吸引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大车小车把家门口堵得水泄不通,庭院里的食客人头涌动。
  家乡火了,在外的游子也酝酿着归心。
  去年,杨志楠关掉了在环县县城经营了16年的饭庄,回到庄子峁开起了农家饭馆和民宿。他给小店起名“楠哥农家饭庄”,从小吃的土鸡汤炖豆腐是招牌菜。高峰时,小店3个月收入了30多万元。
  2024年10月,庄子峁生态农庄为农户进行全年第三次结账分红,杨志楠拿到了26.7万元,比第一次多了17万元。
  这个蛇年春节,庄子峁迎来了史上最热闹的日子。第二届庄子峁生态农庄“村晚”,吸引了上千名游客到访观看。舞台上,四季无闲的农民扮上妆扭起秧歌,模范家庭、产业带头人上台领奖;舞台下,村民争先恐后挤在前排,架上拍摄设备,记录庄子峁的红火日子。
  对只有22户的庄子峁来说,这足以载入历史。

(三)梦想

“不敢想,就像一场梦。”坐在窑洞里的板凳上,杨清艳淡淡地吐出这样一句话。
  庄子峁出名前,有人给她打退堂鼓:祖上来这生活,到现在已经是第八代了,从没见过一个客人,能搞出啥名堂?
  时间给出答案。2024年,一对广西夫妇开着房车,慕名跑到了庄子峁,体验西北农家饭菜,还在窑洞里住了一晚。
  也是在这一年,周边的村民纷纷加入到庄子峁生态农庄,参与发展的家庭由22户增加到78户,农产品销售收入260万元,农户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庄子峁变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梦想,在黄土地上萌发。
  在杨清艳的带动下,远亲近邻相继返乡,加入到新媒体助农的队伍。杨清艳的八叔、九叔、十一叔、十六叔,相继回到了这个偏远的山峁,养土鸡、做黄酒、建酱坊、办农家乐。在上海打工的婶,去年回到庄子峁,打算2025年在村里开一家康养中心。
  庄子峁成了全市乡村旅游的“样板间”,当地政府将其树为榜样,并按照庄子峁的特点规划着全市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扶持培养出李岭村、老庄村、永吉村等20个特色村。目前,庆阳市培养粉丝千人以上直播账号651个,粉丝万人以上直播账号179个,累计带货销售额2970.94万元。
  回首往昔,紧跟时代的“新农人”,脚下的步子已经松快多了。
  与今天的幸福生活相比,张凤桐提到学艺做豆腐,心里更多的是一股辛酸。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天干地燥的年头,人畜用水紧张,水窖也在“喊渴”。为了找豆腐用水,张凤桐挑起扁担,徒步走两里山路,经过一条羊肠小道,一趟一趟去深沟里挑泉水。挑回的水,人要吃,牛要饮,洗衣做饭舍不得用。
  终于做好了豆腐,张凤桐开始推着木板车跑到其他乡镇,走村串户地卖豆腐。他至今难以忘记,出门的必经路上有一条陡峭斜坡。力小车沉,推车很难爬上去。上坡前,张凤桐总是先卸下来半车豆腐,等推上去再溜下坡,才把另一半豆腐装上车。
  今时不同往日。记者看见,自来水接到张凤桐的小作坊,拧开水龙头,水哗哗地流进豆浆机。比用水更方便的,是他再也不用面对那道难以逾越的斜坡。“现在你都不用出门,助农工作室帮你卖掉,方便多了。”旁边的侄女安慰张凤桐说。
  邻居张丽丽,是同村一位出了名的“带货网红”,张凤桐的豆腐,一部分就是从她这出货。张丽丽的店叫“马记杂粮”,主营高粱面、燕麦面、大黄米面等各种粗粮。谈起岁月的苦,她深刻地感到梦想成真来之不易。
  张丽丽曾经在路边摆小吃摊。她每日凌晨3点起床做杂粮面,白天脚踩三轮车,从县城南街卖到北街,再从北街送到南街,边骑车边派发名片。路边摊随处可见,但流动的摊位,她是满大街独一家。寒来暑往,她卖力吆喝着生意,夏天汗流浃背,冬天冰霜爬满睫毛,“那段日子最难熬了”。
  梦想是什么?对于年幼时的张丽丽来说,是吃饱饭,有暖窝;成家立业后,她盼望在家门口致富,不需起早贪黑,不再风里来、雨里去。
  2023年张丽丽回到老家唐旗村,尝试做直播。起初,她面对屏幕结结巴巴不知所云。因为紧张,她开头讲着普通话,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方言。只过了两年,她在短视频平台的粉丝量已超过12万人,年销售农产品价值达到100万元。
  虽然早已过上了县城生活,但张丽丽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农村,成为一名“村播”。她时而做农家杂粮,时而打包发货,时而也操着一口浓郁的西北腔下地抓鸡,向观众展示最接地气的一面。
  这个春节,张丽丽对她的杂粮店有了新盘算。她最近在学习市场管理,设想有天能引入生产线,让小作坊变成大车间,这样就能申请到相关生产经营许可证,让农产品对接到电商平台,把老百姓的土特产卖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个新春,张丽丽在朋友圈写下一句话自我勉励:“年过完了,接着挣自己想要的,拼自己没有的。”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