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辽宁盘锦:芦苇荡里巧生“金”

2025-02-17 09:50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走进辽宁盘锦积葭生态板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芦苇的清香扑面而来。经过粉碎、筛选、铺料、热压等环节,一垛垛芦苇变成了一张张刨花板。厂房外,一辆辆大货车正在排队装货。“曾经没人要的芦苇,如今供不应求。”公司董事长张丙坤感慨。

盘锦拥有世界最大的滨海芦苇湿地,面积达120万亩。如果长时间不收割芦苇,大量烂在水里的芦苇会产生次生污染。每年冬天,除了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为迁徙和停留的候鸟保留部分苇田作为栖息地外,其余芦苇全部收割,年产40万吨左右。

“曾经一段时间,收来的芦苇堆积成山,最多时仓库堆放着20多万吨。”张丙坤曾是盘锦大洼区赵圈河镇芦苇场场长。2015年前后,随着当地一些造纸厂陆续关闭,芦苇销路难寻。

如何给芦苇找销路?随着定制家具兴起,市场对刨花板的需求增大,张丙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秸秆能造刨花板,芦苇为什么不能?”

然而,实践时张丙坤发现,芦苇秆内的苇膜“抗拒”粘连,成了将芦苇碎屑粘制成板的阻碍。为了将苇膜剥离干净,张丙坤及研发团队加强技术创新,反复尝试,终于在2017年生产出第一张芦苇刨花板——芦花板。

“芦苇是水生植物,韧性好,制成的板材在防水防潮、防变形、环保等方面表现更优秀。”张丙坤说。

芦苇有了新销路,苇场工人也走上生产线,每月工资由原来的两三千元增长至五六千元。“芦苇制板不仅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带来了生态效益。”张丙坤算了一笔生态账,生产1立方米芦苇板材可消耗1吨芦苇,减少碳排放量1.2吨至1.4吨。

“我们要在芦苇综合利用上形成‘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的模式。”张丙坤计划,以后将公司业务拓展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黑龙江流域等芦苇产地,将产能提升至100万立方米。

积葭板业的实践,是盘锦探索芦苇综合利用的一个缩影。

在盘锦嘉润禾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芦苇经过粉碎、湿处理加工成菌棒,经过高温灭菌、净化接种、菌丝培养等环节,培养出适合芦苇栽培的30余个菌类品种。从常见的平菇、杏鲍菇,到小众的玉髯、榆黄蘑,再到具有观赏性的灵芝盆景……蘑菇种植大棚内,产品琳琅满目。隔壁的蔬菜种植大棚里,绿叶菜吸收了菌棒废糠发酵而成的肥料,长势正旺。

最近,合作社理事长杜红正忙着改造餐厅。“我们通过农业与餐饮、旅游融合,打造前店后厂模式,让游客参与菌菇‘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杜红说,今年以来,合作社已经接待1万余人次前来采摘、用餐,接待4000余人次参加研学活动。

据介绍,合作社每年生产标准菌棒2000万个,消化使用芦苇近2万吨,可节约木材约5万立方米,菌棒及衍生产品使上千户菇农受益,部分菌棒还出口到其他国家。

“菇农生产用的菌棒需要出菇均匀,餐饮用的菌棒需要造型饱满,不同菌菇、不同用途的菌棒配方不同,合作社必须攻克技术难题。”杜红说,“盘锦市支持我们开展‘利用芦苇为基质培育食用菌技术推广’项目,获得国家、省、市三级资金支持。”

近年来,盘锦一方面科学保护芦苇湿地资源,将苇田管理和芦苇生态养护纳入盘锦市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动田块细分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快芦苇基地沟、渠、路、涵、闸配套;一方面积极延长芦苇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探索出芦苇制板、芦苇基质菌棒、苇编苇画工艺、生态旅游等综合利用发展方向。

“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吃‘生态饭’,做‘绿’文章,继续加强政策、资金等要素支持,统筹推进更高水平的芦苇湿地保护和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局长侯军说。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