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新华走笔丨当家乡有了流量

2025-02-17 09:4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是什么让我觉得家乡有了流量呢?

也许是某天在小红书上蓦然刷到“徐州旅游攻略”,也许是春节假期走在街上忽然发现路边一溜车都是外地车牌,也许是特色小吃开始排长队,也许是博物馆竟然约不到门票……

号称“五省通衢”的徐州,虽然交通便利,却向来不是旅游胜地。“乌衣巷口夕阳斜”“姑苏城外寒山寺”“烟花三月下扬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为同省一众城市写下“旅游指南”,却似乎淡忘了徐州。

徐州市云龙湖景色。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生于斯,长于斯,我从未想到我的家乡——江苏徐州,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不少人竞相奔赴的旅游目的地。

这两年的热闹场景是从未见过的:宝莲寺通天阁前,寻找最佳机位打卡拍照的人络绎不绝;云龙山观景台上,大批游客拿出手机拍下远处的云龙湖落日;博物馆里,长长的队伍排到门口,只为一睹金缕玉衣、S形玉龙佩等文物的真容。

是什么吸引了八方来客呢?循着一拨又一拨的人潮望去,答案呼之欲出。

两汉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和集萃地,徐州拥有龟山汉墓、楚王陵等诸多两汉古迹,并称“汉代三绝”的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更是能满足游客对这座古城的千年遐想。

南北交融,滋味丰足。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附近的徐州菜系味型复合,兼顾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口味。每逢节假日,富国街、丰储街等美食街巷人头攒动,人们在米线、烧烤等特色小吃店前排起长龙,只为品尝独具一格的风味。

10月18日无人机拍摄的徐州市云龙湖、云龙山景色。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文脉华章,古韵今辉。漫步于纵贯徐州主城区的南北中轴线上,户部山、回龙窝、戏马台、放鹤亭等历史遗存,构成了千年文脉的基底,宜古宜今,俯拾皆有历史,移步便是风景。

旅行,是为了那些从未见识过的风景、从未触摸过的历史文化、从未品尝过的味道、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方式。从前的我在家里待久了,觉得徐州并没有专程游览的必要。但当我沿着游客的足迹重新认识我的家乡,以“异乡人”的视角审视这座城市时,才发现徐州完全符合游客对于宝藏城市的期待。

近年来,盛夏的烧烤三件套吸引无数人进“淄”赶“烤”,冬日的冰雪大世界拉开“尔滨”火爆的序幕,春天的麻辣烫“手捧花”献给甘肃天水……当“泼天富贵”突然降临,一座又一座城市瞬间跻身网红城市之列,当地文旅市场火爆得令人咋舌。可以想见,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藏城市也都在憧憬着成为下一个“顶流”。

淄博、哈尔滨、天水……一座座城市走红的原因各不相同,“必杀技”却高度相似,那就是真诚和热情。通过政府和市场的有效联动、居民和游客的真情互动,建立城市文旅的良好口碑,吸引更多潜在游客“主动奔赴”。

汹涌的流量,是否会转瞬即逝,甚至撑不到下一个季节?热度来临之后,如何将“网红”变“长红”,“流量”变“留量”甚至“常量”,是网红城市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家乡徐州,也不例外。

在社交媒体上翻阅游客们的徐州游记,惊喜地看到家乡也在为留住“流量”而默默努力。如地铁站提供免费行李寄存,推出囊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优惠券的旅游神器“汉符”,打造历史文脉集中展示区彭城七里……或许,一贯“低调”的徐州,距离“顶流”还有差距,但从一点一滴做起,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真诚追求,就是持续聚拢人气的第一步。

作为徐州人,自然希望更多人能认识、走进、喜欢这座城。希望明年、后年,以及以后的每一年,都能在家乡看到熙攘的游客群、流动的烟火气,和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刘杨)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