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西部地区缘何对大学生吸引力不断增强

2025-02-14 09:09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原标题:【光明时评】西部地区缘何对大学生吸引力不断增强

近日,“2024年就业服务基层行——走进成都暨西部地区就业创业工作交流活动”在成都举行,旨在推动西部地区就业创业工作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年将目光投向我国广袤的西部地区。据《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对应届大学生的吸引力在增强。2023届本科生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5%,较2019届的23.1%增长了1.9个百分点。

西部吸引力不断增强背后,与近年来国家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引导资金、项目、人才向西部流动密不可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2021年至2023年,通过实施《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和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西部地区共减免企业税收超400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西部高质量发展。

如今,眺望西部,这片土地既积蓄了深化改革带来的后劲与潜能,也在日益成为“一带一路”面向世界开放的重要前沿;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和友好的竞争环境,为青年建功立业提供了更多可能。

对于年轻人而言,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意味着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多的发展机会,也预示着自己能更快接触核心业务、承担关键任务。在基层一线或新兴产业里,青年常常能在短时间内积累丰富的管理与技术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根基。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在西部扎根,不仅能亲身参与地区转型与升级,还能与地方共成长、同进步,在实践中逐渐将个人梦和家庭梦延伸至对社会的担当与责任。

在后发优势之外,西部地区还拥有日益凸显的“前沿”地位。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西部地区日益成为连通亚欧的重要枢纽,多条国际物流与产业链在此交汇,构筑出机遇广阔的舞台。2025年1月5日,海关总署出台15项措施,支持新时代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包括推动智慧口岸建设、建设国际航空枢纽,以及探索综合保税区“区港一体化”改革等。无论是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还是大型工程建设、文化外交项目,西部都在不断刷新外界认知,释放蓬勃生机。西部各省区市依托各自优势,勇于开拓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开放通道跑出新速度、开放平台带来新活力、产业转型焕发新气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广大青年在西部工作,置身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宏伟蓝图,将个人追求与家国情怀自然衔接起来。以此为起点,青年在西部舞台挥洒才华的同时,也在不断为国家战略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与东部特别是一线城市相比,西部地区在很多方面的“负担”都相对较低。这种“低负”不仅仅指较低的生活成本,也包括整体较低的竞争强度和心理压力。根据相关机构数据,西部地区房价、物价水平普遍低于东部地区,生活成本的相对低廉,意味着年轻人可以不必困于现实压力,更容易获得“工作生活”的平衡,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职业探索、学习深造和创新创业。同时,“低负”也意味着更少的路径依赖。新技术、新理念更容易在西部落地生根,为青年群体提供自主创新的沃土。在文化层面,西部大地在历史长河中的长期交织而拥有“高度融合”的气质,也因此孕育出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人文环境。这里的包容性,不仅表现在对新观念、新创造的欢迎,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能和谐相处,共同成长进步。2024年甘肃天水因“麻辣烫”火爆出圈,新疆阿勒泰依托独特的冰雪资源和民族文化,成为“人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对于青年而言,“高融”意味着在包容的生活氛围中自在地安放自我,在多元的文化生态中充分地汲取灵感,让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紧密贴合。

广大青年投身西部,既是在追寻自身的成长与幸福,也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让西部绽放更多新的可能。这些“可能”与每个青年的个人理想紧密相连,也与民族复兴的宏阔愿景自然呼应。唯有将个人之梦融入家国之梦,才能真正让青春之花绚烂绽放,也让西部这片广袤热土在青年奋斗的身影中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成为更加富饶、文明、美好的所在。

(作者:于坤,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职业开发与管理系主任)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