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在文化大庙会上感受山村新变
新华社石家庄2月12日电(记者冯维健)正月十五元宵节。河北廊坊三河市段甲岭镇后蒋福山村的成业饺子馆里,几位村民早早地忙碌起来。
摆放桌椅、洗菜备菜、调馅包饺子……每个人都在为中午开门纳客紧张准备着。
这一天,福山文化大庙会在后蒋福山村举办。早晨八点,村内的各个角落就逐渐热闹起来,准备售卖山货的村民把精心准备的产品整齐摆在家门口的小摊上;舞龙舞狮、扭秧歌和小车会的演出队员陆续就位;元宵市集的摊主们整理着各色商品,等待进山的游客。
“我从小在村里生活,曾经的后蒋福山村可不是这番模样,脚下是石渣,进出山没有条像样的公路。”后蒋福山村村民吴建合说。
近年来,三河市实施东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对22平方公里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增绿于山,还绿于民。“我们用活、用好东部山区自然资源,逐渐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段甲岭镇宣传委员申晓楚说,经过生态修复、环境整治、资源整合,段甲岭镇很快变了样。
“发展乡村文旅,我们不想‘千村一面’,更希望挖掘乡村底蕴和本地特色。”申晓楚说。随着非遗体验、传统手工、艺术工坊等特色文化项目的开展,四面八方的游客接踵而至,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进来坐坐,想吃点什么?”见客人迎门,村民于秀华放下手里的活,忙向顾客打招呼。
65岁的于秀华经营这个由自家老屋改建的成业饺子馆30年了,一直不温不火。“这几年,村里发展得快,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于秀华说,假期、周末来村里玩的游客很多。“顾客喜欢吃啥我就研究啥、卖啥,店里经常坐得满满当当。”
玉米面豆包、果干、自制水果罐头……文化大庙会期间,市集上各色美食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农产品搭上“旅游快车”,村民也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与其外出打工,不如利用好家门口的资源把山货卖出去,小米、山核桃等都是天然绿色无公害的本地特产,游客们喜欢,一天下来能卖出几十斤。”村民冯春香说。
漫步村内,与整体古朴典雅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座名叫“后山咖啡”的小院,现代化的装饰伴随着咖啡的浓香,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后山咖啡”经营者赵莉说,大学毕业后,她在外打拼几年,得知村里正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她毅然回到村里。如今,作为最早走进“浩然文化村”的商户,“后山咖啡”每到周末都会迎来一波客流小高峰。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造型各异的花灯将后蒋福山村点亮,各式灯光亮化小品、景观树灯、精美挂件绚丽多彩。古风音乐会舞台前聚满了观众,人们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放眼望去,从前的小山村有了很大改观。路通了,景美了,文化气息变浓了,村里更热闹了。”说话时,吴建合难掩笑容。
“浩然文化村”开村短短几个月,小山村的“沉睡资源”被唤醒,在环京文旅圈小有名气。目前全村累计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拉动消费3000多万元。“我们结合京津冀文化旅游需求,推出福山登山节、福山村晚、福山民谣、福山元宵市集等文化活动,游客量日均万人以上。”采访中,申晓楚带领记者漫步村内,细数着“浩然文化村”的成长脚步,憧憬着下一个传统佳节的客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