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绘就诗画浙江和美乡村新画卷(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2025-02-13 09:1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浙江杭州市桐庐县桐君街道梅蓉村,一步一景。走在田间,创意农业让人眼前一亮,既可看到长势旺盛的油菜,又能欣赏艺术院校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

零落田块流转整合,成了千亩良田,田里“长”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品,闲置地块打造成亲子乐园……从村居环境的优化提升到古朴民居的典雅重塑,再到美丽经济的多元化激活,梅蓉村这个富春江畔的小村落用自身的美丽蝶变,为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涂抹新意。

行走之江大地,乡村和美、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三农”新画卷引人入胜。

2003年,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余年来,浙江持之以恒推进“千万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以美为形,到以业为基,再到以文为魂,“千万工程”持续深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2024年,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6.1%;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2.37,缩小至2024年的1.83。

“千万工程”持续深化,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周末一大早,浙江台州市的中国黄岩蜜橘种源研究中心基地人头攒动。柑橘博物馆里,孩子听讲解员介绍柑橘起源;橘林中,游客采摘品尝橘子。

“市中心到这里只有半小时车程。我们从‘卖果子’变成‘卖风景’,四季都有生意。”黄岩凤来柑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德通说。2024年,黄岩柑橘种植面积5.4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20亿元,带动3.2万人就业。

实施“千万工程”以来,浙江从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入手,接续奋斗创新实施“三大行动”(推动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推进产业融合、文化传承,创新优化村庄治理,乡村全面振兴气象万千。

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水上森林公园,五彩斑斓的杉树林成为游客打卡点。

“这里遍布充电桩,开新能源汽车出游很便利。”公园一角,江苏游客李彬给汽车充上电,悠闲地喝起咖啡。

“在杭州,充电桩越来越成为方便群众生活、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标配’。”国网杭州供电公司乡村振兴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龚成尧介绍,杭州191个乡镇实现公共充电站全覆盖,形成城市5分钟、城乡半小时充电圈。

绍兴市柯桥区平王线山路陡峭、弯道众多,过去会车困难,堵车能达10余公里。2016年起,柯桥区启动了全区域“四好农村路”建设。扩路基、种树木、装路灯、优环境,农村道路与古村、古树、古迹、古溪、古道交融。改造后的平王线不仅路面拓宽,而且春夏花树郁郁、秋冬红叶纷飞,被评为交通运输部2022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之一。10年来,柯桥区累计投入30亿元,用于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所有乡村实现“10分钟上高速,15分钟进城”。

王坛镇坎上村是柯桥区较偏远的村落,如今交通便利。“四季游客不断,村民就业方便!”坎上村党总支书记孙秋云说。

人居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产业振兴就有了基础。

浙江将传统工艺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省级名优产品300多个,建成1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全产业链126条、产值3216亿元,建成农业产业强镇109个,全省特色产业从业人员规模470万人、人均收入5.1万元。

2025年1月1日起,《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施行,新一轮改革,将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菜田里,油菜长势喜人;菜田边,支起一顶露营帐篷,村民在此休憩,小学生们兴趣盎然上着农耕体验课。

“这款油菜新品种的菜薹,口感鲜糯,营养价值丰富,从12月中旬到次年1月底,一株油菜可以收割菜薹2到3次,而且生长速度快,不会影响油菜的开花、榨油,有效利用了冬季闲田,提高了村民的收益。”浙江传化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市场研策部总经理吴榕昊介绍。

这个油菜新品种培育自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谢径安传化植物科学中心。在科学中心里,一粒种子可以实现研发培育、播种、育苗、采摘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农田“长出”新质生产力。

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岛乡黄湾塘,陆基大西洋鲑养殖场里,水流模仿洋流快速转动,纹理美丽的大西洋鲑欢快游动,不时跃出水面,它们加工后就变成食客喜爱的三文鱼。

诺帝克水产中国子公司总经理童安睿介绍,不同于传统海洋网箱养殖,这里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可以杀灭水体中滋生的各类病原体,还能模拟鱼类生长的环境。2024年4月,第一批养成的大西洋鲑销往市场,优质率达99%。曾经遥远的大西洋鲑,现在5个小时就可“游”上长三角地区的餐桌。

水产良种被称为农渔业“芯片”,这个难题,在象山一再获得突破。

“象山海岸线、海域面积居全省前列,县里的农民主动跟高校院所合作,把农渔养殖做精、做深。”象山县副县长石赟甲介绍,拥有国家级大黄鱼良种场的高泥村,先后与16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成立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培育岱衢族大黄鱼、小黄鱼、梅童鱼、马鲛鱼、银鲳等26个品种,填补国内空白5个。

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让新质生产力持续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伴随红美人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象山县累计培养乡土专家40余人、农创客711人、海归柑橘研修生300余名;三文鱼陆基养殖项目落户后,又有6位外籍专家、40位技术人才扎根海岛。

目前,浙江已累计培育“浙农英才”300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4600人、农创客8.4万人、现代“新农人”26.5万人。

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夯实群众致富创业基础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

绍兴嵊州市是个山区县,经济并无先发优势。该市将以小笼包为代表的“非遗小吃”做出大产业,8万余人在各地经营,去年小吃年产值达140多亿元。“小吃创富增收”模式被列入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名单。

如今,嵊州成为“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在非遗中挖掘商机,已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秘诀。嵊州“越都戏剧”共富工坊负责人李华英传承非遗戏剧服装制作,抓住新兴的国风潮,开发国风戏剧服装,在网上推广、销售,顾客遍布海内外,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

嵊州市黄泽镇定期开展戏剧服装、竹编、根雕等非遗公益体验课堂,让非遗走进老百姓生活。“我们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夯实群众致富创业的基础。”嵊州市黄泽镇党委书记应九莲说。

文化是乡村之魂、产业之基,发掘、重塑乡村文化之根,乡村建设有了坚实内核。

“这么前卫美丽的建筑,落户在一个村落,令人震撼!”在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源口村,法国游客菲舍对龙溪艺术馆赞不绝口。

龙溪艺术馆以当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连碓造纸作坊为灵感,布置水碓、纸槽、烟囱等造纸文化元素。开馆3年,已陆续举办30余个艺术大展。在艺术馆的“牵引”下,传统造纸专题展示馆、研学等优质项目纷至沓来。

以文为魂,浙江以“千万工程”为统领,塑形铸魂,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文明善治先行,以乡村善治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目前,浙江按照文脉厚村、文创富村、文化惠村、文艺塑村、文明润村5个领域,持续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人文乡村,已选派1570余名优秀文化人才作为文化特派员,赴乡镇(街道)、结对村(社区),开展乡村基层文化建设,实现全省乡镇(街道)全覆盖。

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表示,浙江将坚持硬件与软件、塑形与铸魂、物质与精神、风景与风尚共抓,持续提升乡村风貌,繁荣现代乡村文化,加快建设人文乡村,促进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绘就独具特色的诗画浙江和美乡村新画卷。

(本报记者邓剑洋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