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永州蔬菜“出圈”记

2025-02-07 09:23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说起湖南省永州市,“蔬菜”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永州地处湘江源头,空气优、水质佳,光照长、霜期短,具有得天独厚的蔬菜种植优势,蔬菜播种面积长年保持在300万亩以上。近年来,永州把蔬菜产业作为外向型优势产业来打造,在全省率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实施蔬菜出口“百亿工程”。2024年1—10月,全市实现果蔬出口货值超117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21.4%。

“永州已成为闻名全国的‘菜篮子’,永州蔬菜正加速走上全球餐桌。”在不久前举行的东盟·湖南(永州)名优产品交易会永州蔬菜推介会上,永州市委书记朱洪武说。

近日,记者走进永州这个生机勃勃的“大菜园”,近距离观察永州如何以改革赋能蔬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永州蔬菜“出圈”。

对接需求、优化品质,做强蔬菜供给体系

在道县正禾农场,上千亩菜心向远方铺展,蔚然大观。“这是我们引进的一个蔬菜品种,叫迟菜心。相比普通菜心,它生长期、采摘期都更长一点,更清甜爽脆,适合切片清炒,深受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的喜爱。”农场负责人陈春良告诉记者,除了菜心,农场还种植了芥兰、苋菜等蔬菜品种,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需求。

在永州,精准对接供需成了产业发展共识。为了做大做强蔬菜出口产业,永州紧盯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外市场需求,持续深化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种什么、卖什么”转变为“要什么、种什么”,新引进和培育蔬菜品种15个,形成了“四季鲜销”“特色外销”“反季节外销”的产业布局。

除了在“种什么”上出巧思,永州更在“怎么种”上下功夫。“蔬菜种植在选种、播种、施肥、浇水、采摘等环节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果控制不好,就达不到出口要求,因此我们大力推行高标准、高科技种植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永州市农业农村局蔬菜专班负责人鲁强说。

为此,永州出台《推进蔬菜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十条措施》等文件,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类“菜篮子”认定基地121个、认证供港澳蔬菜备案基地102个,实行标准化、良种化、绿色化、设施化种植。

在新田县东升农场,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取代了以往单纯依靠经验的蔬菜种植模式。“像化肥、农药的施用,我们对种类、用量、次数等都进行明确规定、精准把控和严格监管,确保农业生产高效、绿色、安全,实现产品品质全流程可追溯。”新田东升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说。此外,农场还积极对接科研机构,紧盯国外前沿市场,引进优良的果蔬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

相比企业的规模化生产,零陵区南津渡街道香零山村则依托蔬菜专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菜农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实行蔬菜种植标准化管理。“虽然村里人均耕地才1亩,但通过推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每家每户生产的蔬菜都有统一的品质保证。”香零山村党支部书记胡昌平说。如今,香零山村成功申报为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类“菜篮子”认定基地,每年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永州市蔬菜市场提供上万吨优质蔬菜。

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做活蔬菜流通体系

蔬菜作为生鲜食品,“鲜”是第一要素。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要怎么保证蔬菜的“鲜”?而永州作为内陆城市,不沿边、不靠海,要发展蔬菜出口产业,又要如何突破物流瓶颈?

既然先天不足,那就后天补足。永州为此提出“向南向海向外”发展战略,全面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深化拓展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着力打造以“两纵四横”高速网、“米”字形铁路网为支撑的开放交通格局,构建形成以工业园区和永州陆港、首衡城为载体的开放枢纽平台,积极融入全球食品供应链。

为了推动蔬菜更好地走出去,永州实行“内外兼修”,一方面以陆海联运的方式积极对外拓展,常态化开通永州至盐田、北部湾、湛江港和中欧班列4个方向铁海联运专列,打通中国中西部地区到达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两大出海口最便捷的通道;另一方面以“绿色通道”的方式对内优化,建立永州市农产品外贸服务平台,探索开展“属地查验”“一查多认”“分批集报”“跨区直供”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助力农产品快速出口。

“通过将出口抽检前置到种植和加工环节,并建立起海关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出口蔬菜无须在通关环节进行抽样检测,海关根据生产时的监管评定结果快速放行,可压缩通关时间80%。”永州海关监管稽核科科长雷洪哲说。

“以往蔬菜供港,我们都得提前1天将蔬菜运往深圳,经深圳海关检验检疫后再换装‘粤港两地车’从文锦渡口岸运往香港。”江华日日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熙良表示,如今实行“跨区直供”“一查多认”等改革后,蔬菜出口免去多个中间环节,既节约了成本又保证了果蔬的新鲜,从产地到香港最快只需7个小时。

不仅如此,永州还创新推行“果蔬拼装”的做法,进一步压缩成本,丰富果蔬出口品类。“以前供港蔬菜、水果不能拼装,即使是同一企业生产包装,也只能分别由不同车辆发运。采用拼装模式后,冷链物流车空间利用率提高了,平均每车可节省运输成本1000元,拼装的果蔬产品也更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湖南汇优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李利武说。

打造品牌、健全标准,做优蔬菜营销体系

香味浓郁的江永香芋、甘甜爽脆的新田菜心、开胃解表的道县把截萝卜、药食兼用的宁远淮山……在2024东盟·湖南(永州)名优产品交易会永州蔬菜推介会开幕式上,中国蔬菜协会向国内外市场重点推介永州“二十大畅销蔬菜”,助力永州特色蔬菜走出永州、走向世界。

产品要做出特色,产业更要唱响品牌。永州立足湘江源头生态优势,全力打造以生态、新鲜、特色、精细为核心价值的“湘江源”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和“永州之野”全品类市级农业公用品牌,共培育蔬菜企业品牌30个、产品品牌45个。

一个又一个金光闪闪的“身份证”,为永州蔬菜“金字招牌”增光添彩。截至目前,永州成功创建陶岭三味辣椒、双牌虎爪姜等5个蔬菜地理标志产品,江永香芋入选省级“一县一特”优秀农产品品牌,江永香芋、新田菜心入选全国两会保供名单,新田青尖椒、茄子获大湾区“圳品”认证。

为了进一步提高品牌的“含金量”,永州优化升级产品生产标准,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准入要求,全面推行“两证(品牌蔬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品牌蔬菜农产品“身份证”)+追溯”管理,做到出口蔬菜100%来源可溯、质量可控。另外还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基地)四级质量检测体系,做到逢出必检、合格准出。

与此同时,永州加大营销力度,先后组织30多家企业参加“湘品入京”推介会、“湘品入湾”产销对接会,建设零陵易购、供销e家等农产品线上营销平台,推行“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线下营销模式,扩大永州蔬菜的“朋友圈”。

“我们生产的江永香芋95%以上都是用来加工,饮料店需要芋圆、甜品店需要芋泥、火锅店需要芋片,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这样既满足了对方的需求,又提高了香芋的附加值。”湖南星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子凤说。

产得优、叫得响、销得好,菜农的收入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我们保底工资有4000元,每采收一斤蔬菜就会有相应的提成,多的话一个月能赚6000多元。”从贵州专门跑来东升农场采收蔬菜的岑大哥笑着告诉记者,“我们是‘候鸟式’采菜工,夏天往北跑,冬天就来永州,永州蔬菜品质好、价格高,我们的工资也相对高一些。”

除了销往粤港澳大湾区,永州蔬菜还成功出口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永州供港蔬菜货值占同期湖南省供港蔬菜货值的94.1%,占全国供港蔬菜货值一半以上。永州蔬菜卖得更好、更快、更远,带动4.5万农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