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新春走基层 | 老村如画岁月新

2025-02-06 09:0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蛇年新春,记者驱车一小时,来到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庙后镇后许家村。我们为石墙而来——有人说,这里的石墙会说话。
  一进村,迎面便撞进画里。路两侧一栋栋民居的外墙上,五彩斑斓、风格迥异的“壁画”次第展开,令人目不暇接,像一页页翻开的书,诉说着这个村庄的故事。
  村子最久远的过去在石墙上——一幅书法作品《后许家村赋》写道:这个翠峰环绕的小山村已有300多年历史,自古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村里人“做人务求守本,处事但得有道;不欺人,亦不为人欺;好施善,也常得善报”。
  村子最乡土的民俗在石墙上——一面墙壁画着各式各样的农具。另一条村巷里,画着本村人怎么过四时八节:从春节里的种种安排到正月十五用豆面萝卜做面灯;从端午节给孩子们系五彩绳,节后第一场雨后把五彩绳掷于河中,到腊八节做腊八蒜喝腊八五味粥……
  村子最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在石墙上——村广场的一溜长墙上,绘着连环画风格的花顶山阻击战。1942年,时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胶东支校校长的聂凤智,带着“抗大”师生在后许家一带的花顶山密林中上课,突遭日寇袭击。为掩护师生安全转移,警卫排的战士们在殊死搏斗后,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如今,硝烟早已消散,石墙上冲锋陷阵的战士永远年轻,历史凝固成永不褪色的记忆。
  循着壁画,在村里走上一圈,雪后的小山村宁静祥和。天寒地冻,户外行人寥寥,但不时能听到一阵阵欢声笑语从张贴着福字和春联的一户户农家门后传出。
  有老乡瞧见我们几个村外来客,笑盈盈地道声“过年好”。一个面色红润、刚走出家门的老汉,听说我们慕名来游览,停下脚步热情地介绍起村里的新鲜“看点”——
  河边有三个公共洗衣房,过去村民们爱在家门口小河里洗洗涮涮,既污染河水也不安全,现在有了洗衣房,提供环保酵素洗衣液,将洗衣污水统一导流到污水处理站,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这几年,村里建起了村史馆、咖啡厅和即将开张的美术馆,还在打造新民宿。“冬天来咱这旅游的人少,夏天热闹!大客车一辆一辆,管哪都有来玩的。就这么说吧,俺村现在算得上附近第一村了!”老汉打开双臂比划,自豪溢于言表,“不是一下子变的样,是一年一个样,一年上一个台阶,一年比一年好!”
  说起村里的“好”,老汉眉目舒展,“俺村书记为咱老百姓着想,什么事都想着村里老人,比如村里隔三岔五请75岁以上的老人吃饭,叫他们在一块儿高兴高兴、热闹热闹。我?我今年61岁,还早着呢!”
  说着,他快步走回屋,再出现时手里提着一袋子红苹果。“闺女,拿着吃!都是自己家种的,到俺村旅游没得说,老百姓碰上都这么个样。你们夏天再来,风景更好!”把苹果硬塞到我怀里,老汉挥挥手,骑上车悠然离去,宛如从桃花源里走出的老翁,留下质朴的果香与暖意。
  与老汉作别后,我们按老乡的指引,来到村党支部书记王进军家里拜年,听他讲后许家村变身“壁画村”的前前后后。
  2021年冬,烟台现代画院的一群艺术家们来村里踩点后,相中了这个依山而建、乡风质朴、人情味儿浓厚的村子。
  “咱村故事多。”王进军介绍,后许家村历来有红色传统。1938年,村里就秘密成立了党小组,发动群众抗日,动员青年参军。彼时只有40户的小山村,有39人投身军旅,算得上户户是军属。当时流传于牙山抗日根据地的顺口溜说:“后许家,八路窝,家家参军打日倭。妻子送夫祖送孙,骑马戴花敲鼓锣。”
  村里有8位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几十年来,村里人逢年过节必虔诚祭拜。“老辈人有一块白布上画着这八大烈士,大年三十晚上,要把白布在大队挂起来,再放鞭炮。”
  想以手中画笔助力乡村建设的艺术家,和一直盼着家乡更美丽、琢磨着发展乡村旅游的王进军一拍即合。二十几个书画家住进村民家,历时近一年,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在传统民居的石墙上创作了1550多平方米的原创壁画。
  “过程很不容易,很多画家、书法家让我们村的人很感动。”王进军说,“老院长刘泽文80岁了,还登在脚架上作画,有一次画着画着中暑晕了,就这样,从医院回来还继续画。现在村里的乡村美术馆也是他出资建起来的。”
  听我们提起村里老汉对村干部的好评,王进军的说法是:“没有不好的老百姓,只有不好的村干部。你怎么干的,老百姓眼明心亮。”
  这些年,村里带头给全村统一改造卫生间,组织村民成立主动上门服务的红白理事会,成立党支部领办的果品专业合作社,把村民闲置的农房、土地利用起来,发展康养旅游、乡村旅游……“乡村要发展,一个靠产业,一个靠文化。”当了20多年村支书,这是王进军的深切体会。
  近两年,后许家村和艺术家们的缘分还在延续和更新。2023年到2024年,村里又增加了320多平方米壁画和新的打卡点,还创办了主打古瓦彩绘和胶东手编的“山东手造后许家工坊”,开发文旅产品。
  王进军起身,带我们去参观工坊。年节里,宽敞的屋子略显寂静,围成长方形的一张张桌子上摆满颜料与各种古瓦彩绘成品和半成品。平日里,十几个农家画工就在这里跟随专业画家学习绘画,在自家村子的老青瓦片上勾画京剧脸谱、十二生肖和各种吉祥纹样。村里巧手的妇女们编织出一个个造型别致古朴的手工编织品,美观实用,还可以做盛放古瓦片的外盒。
  “来这边的游客都很喜欢这些东西,现在村里会画画的大学生在试着做直播。”王进军笑着说。
  道别时,王进军告诉我们,后许家村正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蜕变成越来越美、四里八乡知名度蹭蹭上涨的“网红村”,已经有教育教学和康养培训相关机构与他联系2025年的合作。“我有信心,我们村的日子今年肯定会更红火!”
  离开后许家村时,天空下起小雪。我们正回味着在村里的所见所闻,那镌刻的历史、流淌的人情味与生长着的乡魂,车子转过村口,不经意间抬眼望去,雪地里立着一排醒目的红色大字: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本报记者王京雪)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