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新春走基层 | 挎着包包去赶摆

2025-02-06 09:0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春节,澜沧大集分外热闹。拉祜族姑娘娜儿如约而至,她的小摊上手作的挎包和民族服饰琳琅满目,围满了当地的居民和远方的来客。
  澜沧大集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这里居住着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在云南,赶集也称赶摆。华灯初上,澜沧江支流南朗河畔,两公里长的澜沧街灯火通明,吆喝声此起彼伏。十里八乡的村民汇聚于此,买年货、添新衣、备家用。年前的赶摆昼夜不息,从周六傍晚持续到周日。
  静坐一角看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如同欣赏一场乡村时装秀。不同民族的阿嬢们身着民族服装,挎上各具民族特色的包包,在集市上穿梭,挑选年货。在这里,独具特色的挎包是赶摆的标配,不分男女老幼。
  “这些挎包可是我们的‘身份证’。”娜儿一边忙着招呼顾客,一边自豪地介绍,小挎包有大学问,看他们的服饰就能判断是哪个民族,再细一点还能分清楚是哪个支系的,她补充道,“葫芦包球球是拉祜族,白粉绣包是哈尼族,简约流苏是傣族……”
  “在这个集市上,时尚品味的体现全靠一个包。”娜儿笑着说。她的摊位前,五颜六色的挎包挂满,吸引来来往往的赶集人驻足挑选。她介绍道,近两年来生意特别好,不止本地人喜欢这些包包,外地来的游客也喜欢,“最多一天能卖几十个包,有人专程为了买包来赶澜沧大集,还有身在国外的人专门托本地人代购。”
  “这个包既好看又实用,很适合买回去当伴手礼。”一位顾客边说边挑选心仪的包包。
  一个个包包通过赶摆走出边陲山乡,甚至越过重洋到海外,这让娜儿十分自豪,她觉得赶摆不仅是一场交易,更是一场文化的交融和情感的交流。
  “赶摆是生活在江畔居民的传统,城乡大集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状况的窗口,是人们生产生活一个重要场所。”年过半百的吴娅红回忆小时候赶摆时,货品没那么丰富,来的都是周边村民,挎包的颜色也没现在那么丰富。
  得益于交通的发展,周边县区来赶摆的人越来越多,场地逐渐不够用,就搬到了南朗河畔新街。“百公里外西双版纳那边的人也会组团乘着大巴过来赶摆,也不用上前去问来自哪里,他们一下车看包包就能区分是哪个支系的傣族了。”吴娅红说。
  挎着不同花色款式包包的乡亲们摩肩接踵、来来往往,在澜沧集市上相遇。阿孃背着拉祜族风格的葫芦包,买了傣家口味的糯米饭,阿姐挎着傣式流苏包,给朋友买了一篮布朗族农户种的水果。
  每到周末,在这个两公里长的集市上,春卖时令野蔬、夏摆山林鲜果、秋售珍稀药材、冬销农家山货。从附近山上摘下来的多依果,到来自南半球的车厘子,四季都有不同的东西,唯一不变的是人们身上挎着的包。
  在澜沧县勐朗镇勐滨村松山林村民小组的拉祜包编织合作社里,拉祜族妇女们正专注地编织着拉祜包。这些饱含着民族特色与手工智慧的包包,不仅畅销于周边县市,还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合作社带头人李晓花介绍,2024年她的公司仅靠生产民族服饰就获得了200万元的收入。
  不止澜沧,在云南的许多乡镇每周都有赶摆日,挎着包包去赶摆的人们,“摆”出了多民族融合的风景,也“摆”出了乡村振兴的春天。多彩的纹样在这里各美其美,各民族在集市里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迎接新春到来。

(本报记者王贤思)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