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郭子涵:把父亲的遗志变成乡村振兴实景

2025-01-27 09:25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数九时节,群山环抱中的台北村却无寒意。山上松柏仍绿,河水潺潺流过,街巷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座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的太行山村,早已不是过去“空心村”的衰败模样。

“现在村里有凉亭、有长廊、有绿化,前后有两条硬化路通往外面。原来的小蓄水池不够用了,还建了2个大蓄水池。一到夏天,就有游客来河边戏水,到村里观光。”60岁的台北村村民郭其雷说,这些都是两位郭书记带来的变化。

郭其雷说的“两位郭书记”,是先后在台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郭建平、郭子涵父女。2019年,年仅51岁的郭建平因为工作繁重、过度劳累,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留下硬化出村路的遗愿和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

为完成父亲遗志,从小在城市长大的郭子涵收起悲伤,毅然申请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组织决定将她派往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台北村。

郭子涵在台北村与村民共商村事。(受访者供图)

从零开始学习,谈何容易?郭子涵把父亲留下的工作日志翻了又翻。路要修成什么样、经费如何使用,只用了很短时间,郭子涵就从“门外汉”变成“土专家”。

“周末晚上,郭书记办公室的灯还亮着,都是为了我们。”郭其雷说。

村民的淳朴和善良,也让郭子涵感动。“我来就是要替父亲完成遗愿。但从我第一天起,村里的大爷大娘就像对待自己的孙女一样待我。买一兜糖,都会抓一把塞给我。他们越是这样,我越觉得干不好就对不起父亲,更对不起他们。”郭子涵说。

为增加村民收入,她继续父亲的规划,帮村民扩种连翘,收入比种玉米高了好几倍,村里还建成了连翘药茶生产车间。为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她推动文化活动中心与日间照料中心重装运行,改造了公厕、供水管网,增设了太阳能路灯,还完成了冬季取暖“煤改电”工程等。

2021年,台北村的扶贫工作结束,郭子涵又响应号召,投身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在陵川县平城镇秦家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岗位上,开始了新的工作。

秦家庄村原本是一个地下无资源、地面无企业的“空壳村”。脱贫攻坚时,村里引进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的突破口,但产业结构还不够完善。郭子涵到村后,坚持与村两委班子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

郭子涵在秦家庄村主持会议。(受访者供图)

她从健全制度抓起。规范“四议两公开”等制度,让村级事务有章可循;制定工作报告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定期述职述廉制度,加强村干部自我约束;制定入户走访制度,推动为民办实事常态化;制定书记带班、两委值班制度,确保村民有事找得见人、能办成事……

“随着各项制度的落实,村级党组织战斗力更强了,真正成了群众的‘主心骨’。”秦家庄村会计吴波说,尤其是“1+4+6+15”红色网格框架,统筹防返贫动态监测、惠农政策宣传等重点工作,有效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米”。

村级党组织强起来,乡村振兴有了希望。通过申请上级资金,秦家庄开始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彩虹亲子乐园、农耕体验园、高标准民宿研学接待中心、窑洞餐厅等项目,还建设了18座春秋大棚和冷链仓储保鲜库等设施。

51岁的秦家庄村村民逯平亮去年仅在村里的蔬菜大棚打工,就挣了1.2万元,加上参加其他村级建设的零工收入,一年个人纯收入达到三万多元。

“郭书记在村里‘立得住’,就是靠自己做得好。秦家庄村1000多口人,常在村里的,她全都认得。这么大个村,人人说她好,真不容易。”逯平亮说。

临近春节,秦家庄村村民在亲子乐园里挂起灯笼,准备迎接游客。大棚里,农民正忙着将成熟的瓜果摘下后送进村里的冷库。所有人都在忙碌着,每一份努力都在为更美好的未来铺路。(记者许雄)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