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库布其沙漠“长”出红酒产业

2025-01-24 09:2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沙漠与红酒,看似毫不相干,却能够交融共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广袤土地上,库布其沙漠如一条黄色的巨龙蜿蜒盘踞。曾经黄沙肆虐、生态脆弱的荒芜之地,经过持续治理,已经绿进黄退。如今,一抹“红酒红”又为这里增添了新的生机。

红酒产业在库布其沙漠扎根

“我更喜欢3号,你呢?”放下高脚杯,法国酿酒师帕特里克望向天戈酒庄首席酿酒师张海军。
  “我也是,3号口感更均衡。”
  两人相视一笑,在各自的品酒表格里勾勾画画。
  2024年11月末的一个下午,帕特里克和张海军品了30多杯红酒样本,为即将在春节上市的限量版红酒产品打磨最佳方案。
  夜幕四合,欧式造型的天戈酒庄矗立在达拉特旗恩格贝镇西河湾村的茫茫沙海。66岁的帕特里克和几个村民走向食堂,“我干这行35年了,去过很多国家,在沙漠里酿造红酒还是第一次”。
  红酒“三分酿、七分种”。能不能种出好葡萄,关键在产地。西河湾村所属的达拉特旗,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南岸,位于北纬40度农畜产品生产的“黄金带”上,境内平原、沙漠、丘陵、湿地交汇,冷凉干燥、昼夜温差大。“特别有利于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风味物质的积累,这是这里独具的地理优势。”张海军在红酒酿造业历练多年,2019年,他受邀从宁夏来到西河湾村,成为天戈酒庄首席酿酒师。
  没有工业化基础、没有原材料、没有技术、没有熟练工人,更没有销售渠道……在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现在已经建成了近1000亩现代化高标准葡萄种植示范园,并储备了5000亩葡萄种植土地,种植了包括黑皮诺、马瑟兰、霞多丽等多个国际知名的葡萄品种。
  在宁夏大学相关专家的全流程指导下,酒庄实现了科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2024年9月22日,天戈酒庄正式投产。“这标志着这里多了一份独特的印记。”宁夏大学葡萄酒与园艺学院副院长徐伟荣在投产仪式上说。“这里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为葡萄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法国酿酒师布鲁诺说。
  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天戈酒庄已完成一期投资2.3亿元,设计产能达到1000吨葡萄酒和200吨白兰地,可灌装130万瓶葡萄酒和40万瓶白兰地XO。首批系列产品将于2025年正式上市,待2028年实现满负荷生产后,预计实现近5亿元的销售额,利税1亿元。
  从第一株葡萄到第一瓶酒,张海军见证了这座酒庄的发展。他直言,对于红酒业,库布其就像一张白纸,“在沙漠里酿红酒,是个浪漫且艰辛的挑战”。

沙漠与红酒的邂逅

酒窖里,56个大型发酵罐和上百只橡木桶,装满了葡萄汁或不同年份的酒液。车间内,工人们有的忙着监测发酵温度,有的调整葡萄汁的糖分与酸度。经过酿酒师的精心调制,一款黑皮诺干红和一款维欧尼干白脱颖而出,将在春节做小范围市场测试。
  从一个念头萌芽到最终落成一片占地5千亩的庄园,天戈酒庄冲破了一片质疑声,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站在葡萄园里,恩格贝镇西河湾村村民赵建平感慨万千:“没想到我们这片黄沙地,长出了‘金葡萄’。”赵建平是天戈酒庄的一名员工,负责葡萄园的管理工作。他见证了西河湾村这块土地从一片荒滩到如今绿意盎然、葡萄满枝的蜕变。
  “中国已经有不少红酒品牌,但是酿造具有沙漠‘风味’的红酒却是罕见的。这正是我来这里的原因。”帕特里克说。在西河湾村的几个月里,他常常走进沙漠,学习和认识里面的一切。他和村民一起吃饭,吃沙葱、沙盖等野菜。他相信这片天地蕴藏着一种独特的气息,“我要为我们的红酒找到‘沙漠’的味道”。
  在天戈酒庄董事长王尚山看来,红酒产业是一个前景无限的未来产业,是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的“绿色王国”。

唱响生态富民歌

西河湾村63岁的村民老王此前没喝过红酒。现在,红酒及其背后的产业,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2019年起,村头出现了一片葡萄林和葡萄大棚,后来又建起一座“大酒庄”。他便养成了个习惯:饭后溜达过去,看看“那一片儿”的热闹,“看看人家今天又弄点儿甚营生”。
  种葡萄、种防护林、修路、搞基建……6年里,村民们眼见着一座葡萄酒庄园在村头一点点成形。现在,不少村民在农闲时为酒庄干活,老王就是其中一员。家里的20亩地,老王和家人操持起来有些吃力了,但是在酒庄里干些零活,能为他带来每月5000多元的收入。
  在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土地上,天戈酒庄不仅是一个酿造葡萄酒的地方,更是一个关于梦想、坚持与绿色变革的故事。老王的生活轨迹因酒庄的建立而悄然改变。从前,他脚下的土地,是年复一年与风沙抗争的战场;如今,这片土地上葡萄藤蔓缠绕,绿意盎然,成了他心中希望的音符。
  隆冬时节,酒庄的葡萄藤已经埋进土里。每当夕阳西下,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赵建平总爱漫步到葡萄园。那些来年开春又要重新挖出来的条条蔓蔓,孕育着他对未来的期许,那是有关收获的喜悦,也是生态改善、生活富裕的直接见证。
  6年来,酒庄累计投资近1000万元种植了20余万株防护林;建设了上万平方米的防风网,以及千亩葡萄园……“沙漠变绿洲。”赵建平说,不仅村子变美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了,收入也大幅提升。
  酒庄采取“基地+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吸纳周边四五个村的村民在生产线和种植园就业。“忙时一天三百元,不太忙的时候也能挣到二百大几。”赵建平说,这不仅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他们学会了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自2019年以来,酒庄累计为农牧民支付劳务费用达1200余万元。酒庄投产后,可带动当地农牧民每户增收约5万元。此外,酒庄还计划通过文旅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达拉特旗恩格贝镇党委书记王海军表示,红酒产业为推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和产业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引领。        

(本报记者刘懿德)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