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新春走基层 | 走进“我的阿勒泰”看冬捕

2025-01-24 09:1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三、二、一,出鱼啦。”随着渔工们的一声欢呼,一年一度的新疆阿勒泰福海县乌伦古湖冬捕文化旅游节仪式掀起了一轮高潮。
  出网口旁,先是狗鱼,之后是体形较大的鲢鱼、鲤鱼……一条条鲜活的鱼从冰洞中随着渔网跃出冰面,渔工抱起一条条鱼抛在冰上,供天南海北的游客挑选。
  这样的冬捕仪式,已经举办了18年。
  乌伦古湖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水域面积1035平方公里,当地人称其为“福海”,乌伦古湖所在的福海县因此得名。
  福海的“福”从何来?来自这片湖内养殖的23种冷水鱼带给乡亲们的鱼满仓,却又不仅于此。

鱼把头的梦想

捕鱼开始前,在捕鱼口不远处的广场上,鱼把头张海江和他的渔工们穿起羊毛和羊皮做成的大衣,一条绳子将大衣扎在腰间,他们手里的碗斟满酒,一半撒向大地,一半一饮而尽。在每年冬捕开始前,渔民们用这种传统的方式祈求丰收和捕鱼平安。
  在游客们的簇拥下,张海江带着捕鱼车队浩浩荡荡地向着前一天埋好渔网的出网口行进,这条冬捕的路,他已经走了40多年。
  张海江是乌伦古湖的“渔二代”,十几岁时就和当时还是渔工的父亲一起出海捕鱼。冰穿、走钩、拉套、布网、转绞盘……各项工种他都做过。
  先是渔工,之后是保障乌伦古湖渔业安全的“巡海队长”,现在成为鱼把头。张海江的一辈子都和这汪湖水相连,“乌伦古湖养育了我,改变了我的一生”,张海江说。
  因为对于传统渔猎文化的坚守和过硬的捕鱼技术,2005年,在福海县推广冬捕文化的当口,张海江被渔工们选为鱼把头。
  “当鱼把头可不容易,要懂捕鱼,更要懂鱼。江鳕是保护鱼类,喜栖居于水质清澈的沙底或有水草生长的河湾处,是湖里的‘清道夫’;狗鱼是凶猛的肉食鱼,经常出没在水草丛生的沿岸地带,肉质紧实,适合红烧。”说起乌伦古湖的鱼,张海江如数家珍,23种冷水鱼的习性,他都了解。
  冬捕开始前一天,张海江就早已提前到达现场。凭借对于水情、鱼情和天气的熟悉,鱼把头要带着渔工在冰封的湖面上踏雪寻鱼。
  站在覆盖着白雪的冰面上,看不清水下情况,全靠着张海江根据经验进行判断。他指导着渔工用传统的扭矛定位渔网,“我们要打200多个冰洞穿网,就像缝针一样。”张海江解释道。这样的古老技法从1956年乌伦古湖冬捕开始,已经在福海延续了70年。
  捕鱼当日,刚过中午,已经在出网口等待了近一个小时的渔工终于在网口中看到了跃出的小鱼。绞盘慢慢转动,网里的鱼越来越多。
  张海江一边指挥着渔工收网,一边俯下身子在鱼堆中挑选着。经过比较,最终他选定一条长95厘米,重16.8公斤的大鲤鱼,为它戴上了一朵大红花。
  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围上前,争相上前摸头鱼,与鱼把头合影拍照。张海江举着大鲤鱼,笑容从他的留着长长胡须的嘴边溢了出来。
  尽管生长地远离大海,但鱼把头张海江的名字里却装满了江海。如今的他,在做鱼把头之余,还开了一家以鱼为主题的餐厅。在餐厅里,挂满了他和父亲曾经捕鱼的工具和渔网。如今他希望把这种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捕鱼文化延续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认识生养他的“这片海子”。

极寒里的“火热”

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将乌伦古湖的水面冰封在70厘米以上的厚度,湖面积雪达到30厘米厚,冷风把每一个游客的脸冻得通红。
  与湖面上的冷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捕鱼口不远处,一口大铁锅正冒着热气。
  厨师早已将阿勒泰大尾羊和1.5吨来自乌伦古湖的鲢鱼下入锅中,不久一锅混合了鱼肉的鲜美和羊肉的鲜嫩的福海特色“鱼羊鲜”将冒着热气出锅,供现场游客免费品尝。
  傍晚,一家烤鱼店里,客人挤得满满当当。“今天已经卖了700多条了。”店主杨廷忠回答着记者的问题,手里忙个不停,将一条条炭烤风干狗鱼端上食客的餐桌。
  从2005年到2025年,每年的冬捕节杨廷忠从未缺席,他见证了福海县冬捕经济的发展。
  “乌伦古湖从只有几间房子的打渔点变成了4A级景区,建立了游客服务中心以及餐饮、购物等各项完备设施。”杨廷忠回忆道。这些年里,他通过卖烤鱼挣了钱,不仅在县里买了房子和车,更是开了几家烤鱼店。他制作的风干烤鱼也通过网络直播带货销往全国各地。
  杨廷忠红火的生意不是个例。当地凭借深挖与乌伦古湖渔业资源,带动本地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帮助更多的“杨廷忠们”过上了好日子。
  为了在冬捕节提升游客体验感,当地从单一的拉网捕鱼,拓展到了包括冰雪娱乐、民俗体验、文艺表演、特色美食展销等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一体的沉浸式体验,为游客提供了感受和参与冬捕的机会。
  在冬捕出网现场,游客刘峰前一天开车500余公里特意赶来,他在冰面上现场挑选了两条新鲜鲢鱼。“我每年都来,就为了这一口新鲜。”刘峰举着打着防伪封签的口袋对记者说。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挑选新鲜出网的鱼,全程透明,让消费者能将一袋新鲜安心带回家。
  每年冬捕节期间,大量的鲜鱼被捕捞上岸并销往疆内外。同时,也带动了福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全县餐饮企业共计363家,宾馆酒店40家,可提供床位4833张,据统计,在今年两天的冬捕节期间,当地接待游客共计5.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15万元。
  走出杨廷忠的鱼馆,不远处的另一家鱼庄门口,几名外国游客刚刚享用完一场“全鱼宴”,他们用手机与餐厅门口鱼造型的塑像合影留念。

守住这片绿水青山

捕鱼不能竭泽,世代居住在乌伦古湖旁边的渔民深知这个道理。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乌伦古湖形成了独特的冬捕文化,它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捕鱼技艺,更蕴含着当地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敬畏。
  “我们冬捕用的是大网孔渔网,为的就是抓大放小,有助于鱼类繁殖,维护生态平衡。”渔工说。
  不仅渔民如此,“不投饵、不施肥、不投药”的“人放天养”养殖模式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正大力推进。为了维护鱼类种群,乌伦古湖每年春秋季进行两次增殖放流,累计补充300吨鱼苗。
  当地严格实行禁渔保护,建立乌伦古湖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时投资2亿多元用于入湖排碱渠综合治理、临湖灌区水质改善、河湖滨岸带生态治理等多领域,有效改善了乌伦古湖的生态环境。
  “水污染更少了,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就连湖区栖息的鸟类也更多了。”福海县县长阿德力别克·阿拜都拉说。
  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因此成立,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更好平台。当地借此打造了科普宣教综合展示基地,起到环境监测和生态数据存储作用的同时,更是成为了向群众介绍乌伦古湖生物种群、生态情况和传统风情的重要载体。
  “这片海子相较于我童年的记忆中,鱼也更多了。”张海江说,“我们希望乌伦古湖年年有鱼,我们的好日子岁岁有余。”
  这是渔民们的心愿,也是他们对于守护乌伦古湖这片海子的承诺。 (本报记者 陈朔)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