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新春走基层 |“想要心不慌,去听梆子腔……”

2025-01-24 09:1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天将破晓,一辆载着三四十名宛梆演员的大巴和道具车一前一后,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出发,沿湍河一路向南。车辆划过冬夜沉睡的行道树,穿过泛青的麦田,挤过热气氤氲、熙熙攘攘的年集,向隔壁邓州市疾驰。
  年轻的演员们一路向窗外张望。“今天要唱《清明案》和《收岑彭》两场大戏,都是俺们宛梆的经典剧目。”说罢,年仅17岁的内乡县宛梆剧团演员杨艳旭,笑着向记者伸手“比耶”。
  已有近400年历史的宛梆,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脱胎于秦腔,经中原文化和楚文化共同滋养,兼有秦腔的高亢激越、楚乐的婉转清丽和中原音乐的规整平和,在豫西南一带深受群众喜爱。
  大巴刚进十林镇大池村,请戏的主家便迎了上来,“宛梆,天下闻名!”
  作为地方稀有剧种,宛梆的辐射范围远不及“天下”的程度,但在当地人心中却是最好的。据说,红白事能请到宛梆剧团,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内乡县宛梆剧团1992年被当时的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是该剧种现存唯一的专业演出团体,订单已排满了整个正月——包括大年初一。
  “快快快,9点半开唱,赶紧装台”。人群中一声吆喝,只见道具车缓缓展开“双翼”,所有人开始搬东西、扛架子,刀枪剑戟、戏服道具,叮叮咣咣一阵作响,不到半小时,流动戏台就在村口体育场搭建完毕。
  随后,演员们或站或蹲,或就着大鼓、戏箱,各自对镜梳妆。油彩上脸,生旦净丑等行当一个个明晰起来。
  “噫,瞅你这画哩啥。”16岁的马凯正描着眼,被前辈一把夺过化妆刷,“我来帮你”。
  当日是小年前一天,不少村民忙着置办年货,看戏的人并不多,却也有三三两两的忠实戏迷早早等待。“想看梆子戏,多跑十里地,想要心不慌,去听梆子腔……听说今天有宛梆听,俺骑着三轮车就来了。”一位大爷乐呵道。
  天光大亮,锣鼓声起,大弦并进,剧团准时开演。
  “细雨中恍惚见着公子影,却原来风吹树摇不是意中人……”
  宛梆呕一腔,迷了八道岗。
  短短一段唱,演员冀珍珠扮演的范秀英花腔清亮又富光彩,几啭之后,又高一层,与发音高锐、宛如鸟鸣的梆胡声相映,妙不可言,这是宛梆最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转眼,戏中范秀英被人酒后误杀倒地,冀珍珠两岁的女儿在台下哇一声大哭起来。剧团成员与家人聚少离多,带孩子上班是宛梆“宝妈”们的常态。
  戏台下的观众看得入迷,实时直播的“内乡宛梆”直播间里,也不时飘来几句观众的称赞。
  “我们现在已有5万粉丝。”剧团团长武新建向记者介绍,线上直播不仅为宛梆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新观众,打赏收入也让剧团得以维持正常运转。
  “触网”后,这一从乡野草泽生发出的古老剧种抽出新的枝丫。
  “现在俺们好多演员网上都有粉丝哩,就拿团里的‘金嗓子’王洒来说,还有戏迷朋友追到线下给她送鲜花水果。”武新建向记者自豪地夸赞。
  被点到的王洒却说:“没有宛梆,谁认识我啊。”
  “事到盛时须警醒,境当逆处要从容”,这幅悬在宛梆戏曲艺术博物馆二楼小舞台的字,似乎早已被所有宛梆人内化于心。
  “上世纪90年代我刚进剧团时,宛梆正经历生存危机。”武新建回忆,为了生计演员们不得不各奔东西,剩下的20多人一边培养新鲜血液,一边千方百计“找米下锅”。剧团演出自备舞台、车辆、行李、锅灶,接条电线就能开演,不管什么演出,宛梆人有请必到,演必认真。
  今日的内乡县宛梆剧团已发展至百人规模,平均年龄仅30岁,博物馆、戏校、大剧院一应俱全,硬件条件在河南县级甚至地市级剧团中数一数二。但刻在稀有剧种剧团骨子里的危机感和齐心劲儿,仍处处可见:
  剧团外出,所有横幅、招牌上都印着联系电话,这一号码已传几代团长,为的是稳定客源、拓展业务;
  剧团的演员,人人都是多面手,人人都可救场、补台,60多岁退休返聘的演员杨玉洁兼着团里的炊事员,切好菜上台,下了台还满脸油彩就忙不迭为大家下水饺,“80后”道具车司机庞瑞福,离开方向盘,摇身一变竟成了主演;
  宛梆人人心系传承,十四五岁的孩子一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两个孩子的母亲武新茹日夜学习,37岁考上中国戏曲学院,进入更大平台博采众家之长,80多岁的老团长范应龙,至今还坚持去戏校给孩子们上课……
  “宛梆是单根独苗,无论何时一定要守住。”武新建坚定地说。几百年来,宛梆人便是秉着这种朴实信念,历经起落屡挫不衰。
  一日曲终,天色渐暗,落日映红了舞台。
  村内鞭炮声连连,演员们卸台、装车,来不及多做停留,便又匆匆赶赴下一场演出的排练。唯有《收岑彭》那句激越的“不为利禄为百姓,不求功名求英名”仿佛凝结在空中,久久不散。

(本报记者李俊 双瑞 任卓如 郝源)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