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汩汩清水润民心(新春走基层·山乡新画卷)

2025-01-24 09:11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拧开水龙头,接壶洮河水,围炉煮起罐罐茶。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镇马家堡村村民何俊明笑道:“洮河水煮的茶,甜得很!”

地处陇中,过去十年九旱,人饮苦咸水、地等天上雨。水资源紧缺,限制了当地发展。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渭源县实地考察引洮供水工程时指出:“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听取引洮供水工程情况汇报,要求加强维护和管理,让这项工程在沿线群众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大效用。

“2017年,村里通了水。”何俊明说。通水胜过年,乡亲们明白,紧跟而来的就是好日子。

“远水”解“近渴”,告别吃水难。

洮河水自甘南藏族自治州九甸峡水库出发,越沟壑、过干渠、穿隧洞,流经1000多公里,抵达会宁等14个县(区),惠及近600万名群众。

“说来你不信。”何俊明说,“通水前,最重要的年货是水。”

由于降雨少,水窖常见底。一入腊月,就要去村边的关川河凿冰取水。河水高氟、苦咸不说,还十分稀少。下手晚,过年就得向亲戚、邻居们“借水”——当地有句老话,“三碗油换不来一碗水”。

“如今,自来水24小时不间断。”何俊明说,祖传大水缸光荣“退休”,滚筒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电接连“上岗”。

汩汩清水,入了农家、润了民心。“烧水壶再也不用勤着换了。”何俊明指着炉子上嗞嗞作响的烧水壶说,“水质好,水垢少!”

种上水浇地,干坡坡变“金窝窝”。

会宁年均降水量仅40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800毫米。“活没少干,粮没多收。有一年遭遇连旱,玉米秆不到1米高,产量更是没法提。”回忆过往,何俊明言语辛酸。

“现在家家用上自来水,村村有了水浇地。”何俊明说,玉米平均亩产1200斤,较之前翻了一番。

随着洮河水的浸润,种植结构也在优化,经济作物结出了“金果”。

马家堡村头,是甘肃甘富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2000亩苹果园。“以往都是开车拉来黄河水,几十辆车轮流跑,一年光水费就达上百万元。”公司负责人张龙说,大水漫灌,果子得不到多少养分,既费水又影响长势。

甘甜的洮河水,会宁倍加珍惜,精细化发展节水农业。“一亩地大水漫灌需水150立方米,滴灌不超过20立方米。”站在果园里,张龙理了理“流水账”,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直接将水分、营养“喂”到根系,果子长得好,还节约成本。

目前,会宁全县种植苹果2.88万亩。2024年产量达3万吨,产值1.8亿元。

何俊明也种了2亩“红富士”苹果,“如今最好的年货,就是洮河水带来的好收成。”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