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盐碱地上“富硒米”飘香

2025-01-23 09:32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赵秋丽 李志臣

“不好意思啊,实在抱歉。”挂了电话,山东汇成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代褚成长吁一口气:“春节前后是大米销售旺季,订单太多,这不,我刚拒了安徽的34吨订单。”

大米包装车间内米香四溢,靠近小山般的米堆,随手拿起一块很有分量的“米砖”,代褚成十分感慨:“没想到经过真空压缩的‘米砖’像金砖一样惹人爱!”

山东东营是重度盐碱地区。东营区文汇街道依托盐碱地硒元素含量丰富优势,经过多轮试验,在辖区1500亩盐碱田里种植水稻。

“说啥也没想到,盐碱田里能长出‘富硒米’。”种了十多亩稻田,如今又在公司包装车间忙碌的兰赵村粮农杜建平递过来一个手提袋告诉记者,“包装盒上的‘富硒’两个字就像‘金招牌’!”

一旁的代褚成趁势打开手机,一边展示省级富硒产品认证证书,一边自豪地说:“这既得益于土壤硒元素丰富,又是街道推广科学种植、提升作物硒元素含量的结果。”

稻米加工厂房内机器轰鸣,自动化生产线马力全开。稻谷经过初筛、脱壳、谷糙分离、精筛等工序,变成色泽透亮的大米。

“这些米经过了180天漫长生长期,用黄河水进行灌溉,硒元素含量丰富。”拿着经过真空压缩成的每包2.5公斤、5公斤不等的“米砖”,代褚成自豪地说:“专业化加工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米的原汁原味。”

“去年我们建了冷库,解决了稻米储藏难题。今年,我们要上烘干设备,省去统一晾晒的麻烦。”走出车间,指着不远处的冷库,代褚成信心满满。

去年,文汇街道对地域相连、产业相近的兰赵村、王营村、韩家村、张盖村进行资源整合,推广富硒水稻种植技术,种植面积达1500亩,84户粮农实现户均增收3000余元。稻米机械化加工和品牌化销售带动村集体增收13万元。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