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无问西东,“慢火车”驶向家的方向

2025-01-23 09:2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冬日下午,温暖的阳光给安徽合肥站的一辆绿皮车镶出一道金边,蓝白相间的车头一侧,排气口飘出悠悠烟气。列车员站在车厢门边引导乘客:“慢慢来,小心台阶!”走进这辆K8525,“慢慢来”这个词,一下子具象化了。
  它是进城务工人员方便实惠的“通勤车”,是沿线村民卖货的“顺风车”,还是一些铁路迷的“打卡车”。年关近了,又是很多人的“探亲车”“返乡车”。然而无论是谁,都能在这辆列车上松弛下来,唠唠家常、轻松回家。
  相比疾驰的高铁,K8525的确很“慢”。从安徽的省会合肥到江城芜湖,其间经停3站,全程近4个小时,平均时速约60公里。如果坐高铁,最快只需37分钟。
  16时20分,这趟从合肥始发的火车缓缓启动。连排的座椅、向上半推起的车窗、壁挂的老式温度计……车轮碰撞铁轨的哐哐声中,仿佛回到了从前“车马慢”的时代。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客运段的5名列车员早早给车窗贴上窗花,在每一节车厢挂上红色的灯笼。
  别看是“老骥伏枥”,这趟车“上座率”不错。4节车厢满载400多人,始发站就售出了一半多的座位。虽有些拥挤,倒也热闹。我们顺着车厢一路走,和乘客不经意间相视一笑,便能打开一个“话匣子”。
  一聊才知道,大家选择这趟慢车的理由很多。
  在一号车厢的丁老师看来,方便实惠是第一位的。“这趟车票价最低5块,全程22块5,我跨城上课,只坐一站,算下来比高铁大巴划算。”她掰着手指,算起细账。
  140公里的直线距离,K8525先南下再东上,绕了100多公里的路,方便了不少沿线旅客。
  “早上那班车更热闹,车厢里能看到不少扁担菜筐。”丁老师说,夏天的西瓜、秋天的螃蟹、立春的春笋……沿线农民赶早进城卖菜,清晨6时出发的列车成了四季无休的移动农贸市场,“有时候,菜在车上就被乘客买光了。”
  晚上6时,龙桥站快到了。二号车厢的朱子诚迫不及待推着行李箱,提前站到车厢门口,这是他上大学后第一个寒假,“头一次离家这么远、这么久,想家了。”2024年9月,他坐这趟车去大学报道,如今接他回家的,还是它。“虽然慢,但比中途转车方便多了。”
  龙桥站,就在合肥市庐江县龙桥镇。这是庐铜铁路上一个四等小站,每天有两趟列车经停,200多位乘客进出。
  龙桥站上车的人群中,我们一眼就看到了柯桂金。61岁的她用一根竹竿当作扁担,一头挑着红色塑料袋,另一头则是到她腰部的白色编织袋,哪怕有列车员协助,脚步依然有些吃力。
  车厢里,我们掂起她鼓鼓囊囊的编织袋,沉得惊人。“去儿子家过年,这是给他们带的年菜。”她告诉我们,里面有鸡蛋、自家养的鸡鸭鹅、地里刚摘的青菜……
  “那您自己的行李呢?”“这就是我所有的行李。”她咧嘴一笑,儿子儿媳张罗好了一切,等她团聚。
  柯桂金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芜湖安家,柯大姐的人生也多了一站,K8525成了她的“探亲车”。她用的是老年手机,不会用购票软件。这趟车满员的时候不多,可以到站买票。
  距离终点站不远,列车停下了。列车员吴国说,这是慢车常遇到的情况,“等一等,让急的、快的先过。”
  春运终究不是一次竞速,而是一份情感的回归。不急,车上有吴国一群人守着。
  老吴负责供水,还兼着广播员。他提着水壶一路添茶倒水,像是一家之主招待客人。广播词是手写的,普通话不标准,但胜在声情并茂,过年期间还会加些“祝福语”。
  43岁的列车长赵李阳风趣文艺,微信名是“8525赵李阳”,他和不少常坐这趟车的乘客成了朋友。看见5岁的小朋友罗毓萌,赵李阳常和她逗乐。“毓萌两岁多就开始坐这趟车,她挺喜欢这个大个子叔叔。”罗毓萌的妈妈说,平时工作、带娃忙忙碌碌,坐这趟车回家,虽然慢一点,但感觉很踏实。
  赵李阳把我们拉到车窗旁,介绍窗外每一个美景出现的时间和位置。他说,这一路虽慢,却能看见大别山的余脉、广袤的平原、壮美的长江。
  停车15分钟,窗外3辆列车呼啸而过,我们的车厢轻微晃动,又重新启程。
  据赵李阳介绍,今年春运,车上新增了可以免费借用的充电宝,厕所里的卫生纸不断供,还配备了爱心小板凳,出行高峰时供乘客使用。让很多“熟客”开心的消息还有,新的空调车底即将入列,冬冷夏热的体验将成为历史。
  “它不是速度慢,而是愿意等。”从北京专程来合肥跟车的火车迷张子雨说。这个一出生就赶上铁路大提速的“00后”,能一口报出这个早他一个时代的老火车的车头型号、车底尺寸。在他看来,在这路遥马急的人间,“慢慢来”是一种诚意。
  晚上8时多,我们抵达终点站。“相逢是问候,分手是祝愿。”伴随着老吴的播报,我们与K8525挥手作别。春运路上,还有不少“K8525”满载着人们的生计和希望,穿梭在春运路上,犹如一缕“文火”,让时代的味道愈加浓郁。
  无问西东,因为都是家的方向。无论快慢,都离家更近了一步。因为有愿意等的它和他们,我们这些过客,终究会是归人。
(记者陈尚营 陈诺)
新华社合肥1月22日电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