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云南罗平:万亩玉米制种带农增收致富

2025-01-22 09:24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云南省罗平县,连续两年由县政协推动的种业振兴“院坝协商”活动,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两年来,罗平县引入云南大天种业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实现了农企互联、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去年秋季,罗雄街道的1.5万亩制种玉米全面完成采收交售,种农们迎来了丰收的喜悦。龚昌林是幸多禄村的村民,自2023年大天种业进驻以来,他便加入了制种行列。今年,他凭借积累的种植经验,在村里种植了308亩制种玉米,收入可观。

走进玉米制种基地,笔者看到滴灌设备整齐地排放在地膜上,这就是玉米制种种植大户王晨曦采用新模式的玉米制种基地,技术支撑带来高收成,亩产700余公斤的产量,省去了除草的人工,调节了制种玉米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2024年亩产达到了600多公斤,虽然山上因为一些原因产量稍低,但平均亩产也有500多公斤,纯收入能有十多万元。”龚昌林说。

玉米种植不仅为种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在播种、催肥和收获等关键时期,各种植大户吸纳了大量群众就近务工,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来源。劳牙存是脱贫户群众,她家的土地全部流转了出去,儿女都外出打工,她便留在家里照顾孙子读书,同时也在龚昌林家帮忙做活。

“平时一天有100元钱,当天收工就付钱。采收的时候计件付钱,一天有一两百元,收得快的人能拿到300多元。”劳牙存高兴地说。她表示,虽然没有仔细算过收到多少工钱,但应该不低于1万元,这对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通过“院坝协商”的牵引和助力,当地把发展制种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来抓,积极支持企业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科技支撑的组织管理形式,不断优化壮大制种产业基地建设。

据统计,2024年罗雄街道流转土地1.5万亩种植制种玉米,带动了369户种植农户参与,实现了4110万元的种植收入;同时,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1500余个就近务工的机会,实现了975万元的务工收入。这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生产基地和优质的种子供应。农企共赢的新模式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道路。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