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辽宁省沈阳市科技助残行动——点燃农村残疾人增收致富梦想

2025-01-21 09:28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农业科技助残专家(右)现场指导残疾人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资料图

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潘家堡镇蔡伯街村的蔬菜大棚里,残疾人史显廷正忙碌地采摘着新鲜的生菜、西芹和黄瓜。“以前经验不足,产量很低,长势也不好,现在有了专家的指导,进行科学的种植管理,蔬菜产量显著提升,每棚增产1千多斤,特别是生菜比去年多收入2万多元。”史显廷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近几年,沈阳市残联以科技助残行动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激励农村残疾人投身农业种植、养殖等产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这一行动不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村残疾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村残疾人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沈阳市残联理事长吕波表示,鼓励涉农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整合各方资源,协同联动,在农资供应、技术培训、农产品产销等方面重点向农村残疾人倾斜。这一社会联动机制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渠道,还为他们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

创新模式 提升服务效能

为了让农村残疾人靠自己勤劳致富,重拾生活的信心,2022年以来,沈阳市残联针对农村残疾人农业技能水平不高、生产方式不科学、收入低、效能差等痛点难点问题,创新实施科技助残行动,打造了“公司+基地+智慧”服务模式,通过多方协作,形成合力,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

辽中区依托辽宁省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实施了“大光赋能·科技助残”三年示范工程,通过“结对子”“一对一、手牵手”入户跟踪技术服务指导的方式,补齐残疾农民种植技术短板,实现残疾农民增收致富。该工程组建了管理服务、安全生产、技术扶持三个专班,对全区残疾人种植户进行逐户摸底调查,实行“一户一档”,为14个乡镇、153户残疾人种植户建立了详细的信息档案。同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特点,选取了50个残疾人种植户示范点,提供全程技术指导、试验示范和效果对比。

辽中区杨士岗镇腰堡村61岁的残疾人宋秀兰就是这一行动的受益者之一。她家的蔬菜大棚里,芸豆、西红柿、生菜等作物长势喜人,被选作示范点。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已经有10户残疾人种植户实现亩产增收万元以上,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以前种地全靠自己摸索,秧苗得了病往往只能拔掉。现在有技术专员告诉我怎么养根、怎么施肥,一步步教我农事管理,帮我做土壤修复。”宋秀兰感慨地说。去年,她家的蔬菜大棚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比往年多了不止一倍。

科技赋能 精准服务到田间

为了确保科技助残行动有效实施,沈阳市残联组织了大量农技专家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村残疾人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沈阳市残联以精准化、个性化“点菜式”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实现培训内容与农村残疾人需求相衔接。针对农村残疾人生产实际需求,邀请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高校、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技专家,围绕畜牧养殖、林果、棚菜种植、土壤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现场为残疾人开展农业技术指导、科技咨询和科技服务。“专家告诉俺养猪如何保温、如何防病,让俺学到很多知识,对俺的帮助挺大,真的很感激他们!”新民市公主屯镇马家屯村的残疾人马秀丽说。因为身体残疾,马秀丽不能像健全人一样外出打工挣钱,近年一直从事育肥猪养殖,自从参加市残联组织的生猪育肥繁育培训后,她系统掌握了饲料配比、饲养管理、疾病预防等技术。入冬后,受严寒天气影响,牲畜抵抗力下降,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市残联组织畜牧专家到马秀丽家进行回访,专家叮嘱她一定要给猪舍做好定期消毒,及时预防接种,饲料中增加一些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提高牲畜的抵抗力。目前,马秀丽家里饲养的15头育肥猪长势良好,她不但提升了自己的饲养技能,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变,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更足了。

为了惠及更多残疾农民,沈阳市残联把大篷车变成流动的科技馆,开进乡村一线,让行动不便的残疾农民就近“上课”,仅去年一年大篷车里就上了50余堂农业科技课。2024年5月28日,农业科技大篷车开进了沈北新区新城子街道五五村,50余名残疾人种植户及他们的亲属参加了培训,农技专家现场讲解了先进的农业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着力解决残疾人种植户“卡脖子”难题,真正把农技知识送到残疾人家门口,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科技助农的魅力,学以致用,种出高质量的农产品。

此外,沈阳市残联还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网、技术物资配套网、农产品销售网、农民互帮互助网等“智慧农业”网站,残疾人可以通过微信群、抖音、快手平台等线上方式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已线上培训7次,培训人数达千人次,解答咨询问题200余个。市残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感谢残联给我派来了技术指导员,解决了我种植上的技术难题,还让我学到了很多种植方面的知识,让我们残疾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业致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辽中区朱家房镇永丰村的残疾人种植户徐冬梅说。在徐冬梅的大棚内记者看到,人们在“茄海”中穿梭、采收、装箱,忙得不亦乐乎。

像徐冬梅这样受益的残疾人种植户目前在辽中区已有50多户。肖寨门镇大兰坨村的残疾农民赵宏伟也正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他家的草莓大棚同样收获了较好的效益。“从去年开始,区残联给我搭线科技企业,就再也没有管理和销售的烦恼了。”赵宏伟开心地说。

社会联动 共筑残疾人致富路

在科技助残行动中,沈阳市残联不仅注重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还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提高残疾人的生产技能和生活水平,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自信心。

沈阳市残联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和募集爱心捐赠等方式,鼓励、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推动农村残疾人增收致富。每年向爱心企业募集善款,为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建档立卡脱贫残疾人发展家庭养殖业提供资金支持。

在康平县张强镇官宝村,沈阳市残联依托农业服务中心建设了就业帮扶基地。该基地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优质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回收、加工及销售服务,平均每亩高于市场价300~500元回收,为残疾人种植户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基地还吸纳困难残疾人或其家庭成员在基地务工,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渠道。

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村民佟秋博告诉记者,他在基地的帮助下,解决了大棚因设施老化导致产值产能低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家庭收入,还增强了生活的自信心。“现在有了政府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我们残疾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美好的生活。”佟秋博感慨地说。

吕波表示,要把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图变成残疾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景图,把带着感情、情怀服务残疾人科技助残场景图变成美丽乡村振兴图,在打好打赢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战、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中展现残联组织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