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新春走基层·走笔|回延安,向未来!

2025-01-21 09:08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西安1月20日电 题:回延安,向未来!

新华社记者陈钢、张斌

革命圣地延安,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宝塔山。延河之畔,拎着大包小包年货的老乡眉眼间笑意满满。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每年,记者到访延安十多次,早已和许多采访对象处成了老朋友。今年春节前夕,记者再到延安发现,“科技范儿”十足的农业越来越“不一般”,“生态储蓄”卖上了钱,完善的产业链激发老乡们拓宽致富思路……

回延安,总有新发现!

市民在延安市宝塔区一处市场选购饰品。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回延安,看发展

见到45岁的李东东时,这个陕北后生正在安塞区高桥镇高桥村的一家现代化养鸡场忙碌。

“怎么不打腰鼓了?”我们有些好奇。

七年前初见,李东东挎着红色的腰鼓、系着白羊肚手巾,脸庞晒得黝黑,打起腰鼓劲头十足。靠着这门手艺,他“打”走了贫困,迎来了新生。

“这几年,儿子一直生病,打腰鼓要外出表演,顾不上家。后来我就在村里的养鸡场找到工作,每月收入七八千元,不用外出奔波,心里更踏实。”李东东说。

“现在村里产业挺多,只要能干,日子就会越过越好!”告别时,李东东向我们久久挥手。

为乡村植入更多致富产业,让老乡拥有更多就业选择,老乡们的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底气。

筹谋产业发展,是延安推进乡村振兴的法宝。行走在延安的山峁沟梁,红红火火的文旅产业,让不少老乡有了新营生;“一键操控”的温室大棚更是让老乡们挺直了腰杆。

宝塔区刘兴庄村,36岁的刘浪浪正在智能化温室大棚里采收有机西红柿。“坐在家里,只需轻点手机,就能操控卷帘和水肥,方便又省心。”刘浪浪边演示边说,“而且,我搞的蚯蚓肥实验效果好得很,农产品获得了有机认证。下一步的目标是大力推广,让村里人也受益。”

在延安市宝塔区刘兴庄村,刘浪浪驾驶农机在大棚内运送物资。新华社记者 张斌 摄

2024年前三季度,延安市一产增加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6%和7.7%,排名陕西省第一和第二位。

回延安,为惦念

见到“树痴”张莲莲时,73岁的她感冒刚好,但精神头一点儿不减,浓浓的乡音铿锵有力。

2018年,我们记录下“用坏了一百多把锄头,穿坏了三百多双鞋”的张莲莲,立志“要把苍凉荒山变成葱茏林海”的感人故事。

七年后,她依然三句话不离种树。“这几年身体不好,我种得少了,把锄头交给了儿子儿媳,他们比我种得好。”张莲莲说,“栽树的事,不能停、停不下!”

顺着山路,驱车而上,夕阳下的山林闪着一层层金光。张莲莲的儿媳李红卫领着我们来到林中的农家小院,院墙外的“家训”格外引人瞩目:植树造林一定会过上好光景!

“光景确实越来越好,我们一边种树,一边搞林下养殖,6000多只散养的‘跑山鸡’过年可不够卖!”李红卫带我们边走边聊。

绿树无言,青山为证。一棵接着一棵,一代接着一代,延安越来越绿、越来越美。

统计显示,延安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完成退耕还林1077万亩,建成各类淤地坝超1.16万座,全市多年平均入黄泥沙量由原来的每年2.58亿吨下降到0.31亿吨。

延安的“生态储蓄”还卖上了钱!2024年,宝塔区薛张小流域完成陕西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成功转让15.1万吨碳汇减排量,交易金额达543.6万元。

回延安,畅梦想

热热的炕头上,暖暖的炉火旁,话话越拉越亲,梦想越聊越有劲。

苹果是延安的农业主导产业。这些年,随着延安苹果的品种选育加快推动,189条苹果智能选果线和170.1万吨果品冷气库的陆续建成,延安苹果的产业链条日益完善、销售持续走俏。这也激发出不少果农的新思路。

安塞区南沟村,69岁的赵永东狠下决心,要把自家20亩老果树连根挖掉、换成新品种,“婆姨开始不同意,说一把年纪了还折腾啥。我拽着她外出考察了一回,看到效益不错,终于松了口,过完年我就开干”。

洛川县南贺苏村,38岁的张师刚一边埋头钻研种苹果技术,一边搞起了直播授课,“苹果收成好,咱信心更足了,我得把果树修剪技术教给更多人”。

说不完的梦想,讲不完的奋斗,这是乡村拔节生长的动力,也凝结着革命老区的精气神。

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不竭的动力,激励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延安已开展吴起、南泥湾等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黄龙县三岔镇、宝塔区甘谷驿镇等10个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果树认养”等新型农业产业模式蓬勃发展,正在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

离开时,纷纷扬扬的大雪洒向厚重的黄土高原。皑皑白雪的映衬下,延安南泥湾一处广场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红色大字更为遒劲醒目。

延安,延安!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