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忙嘞!神山村这个冬天……

2025-01-20 09:44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 王 洋 胡晓军

没承想,到了神山村竟找不到人!

这是记者第四次踏访这个藏在井冈山褶皱里的小村子。

这个只有70来户的小村子,曾是井冈山最贫困的山村之一。2017年,随着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村里乡亲们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幸亏事先和村委会副主任黄晓兰约好了,在村东边的竹山上终于寻到了他。他正带着乡亲们伐竹呢!

“啪啦啦……啪啦啦……”脆响的撞击声在山间回荡。循声一看,嗬!好一场“集体大生产”的热闹景象:一群汉子正挥动砍刀“嘿吼”“嘿吼”地砍着粗大的毛竹,林间空地上,削去了竹梢的毛竹堆成了小山。又一群汉子正两两一组,同样“嘿吼”“嘿吼”地抬着毛竹往一辆“履带大翻斗”车上装。

神山村的毛竹可不一般!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乡亲们曾用毛竹帮助红军在黄洋界摆过竹钉阵、做过挑粮的扁担。毛委员等老一代革命家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成的扁担,走过漫漫长途,将中国革命这副重担,挑进了北京城。新一代的领导人,接过这副重担,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现在,毛竹在帮着乡亲们致富嘞!”黄晓兰向记者摆起了“毛竹经”。

“脱贫攻坚时,政府帮咱们修起了林间公路。山上的毛竹,只要出了山就涨了身价!神山村成了井冈山全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的供货方。你看这种‘履带大翻斗’,一趟就能运2.5吨嘞!将近5000亩竹山,你想想,能给村民带来多少财富?用咱的竹子做成的竹产品,远销到十几个国家。去年光毛竹一项,村里每户就增收约2万元!”黄晓兰的话里面透着得意。

和黄晓兰沿着山道继续往竹林深处钻,遇到了另一拨“劳动大军”。打头的,是村里的“最美脱贫户”彭夏英大姐!

她正全神贯注在刨挖冬笋:顺着竹鞭走向,轻轻挖、细细刨,一根胖嘟嘟的冬笋终于“现了形”。她这才抬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

老朋友相见,分外高兴。

“你怎么来山上挖起了笋?农家乐不开了?”记者问。

“春节快到了,来山里玩的游客会很多很多,得多屯点东西!现在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光挖笋一天也能挣个四五百块钱。”

帮彭大姐拎着满满一筐笋往村里走,这时,太阳已经西斜,村里人多了起来。路过“锦福农家”,记者进去和老相识罗端阳大娘打了个招呼。庭院鲜蔬几畦,绿油油的白菜、红彤彤的辣椒、圆鼓鼓的南瓜……

“闺女,你有口福!刚摘的草莓,自家种的,有机的!”罗端阳大娘把一大捧草莓硬往记者手里塞。

罗大娘的儿子黄金龙闻声从堂屋走了出来,打过招呼,他便信心满满地“摆”起了今年的“提升计划”:多学几个新菜式,南北口味都照顾到;给客房配上小茶桌,客人“闲看青山品香茗”;还要多晒点儿笋干、野菜干等山货,包装好,方便客人送人。听说这叫“伴手礼”,大城市蛮流行……

罗林根也是记者的老朋友。走进他的“神山农庄”,他正忙着翻晒腊肉。

“您这店可是大变样啦!”记者夸赞。

“老房子你有印象啊?这是推倒重建的!一层搞餐饮,原来只能摆三四桌,现在轻轻松松十几桌;二层是家庭式客房,全村独一份。”老罗说得起劲,“这些年,家家都在摽着劲儿奔好日子。我呢,起步早,就更不能满足了!一咬牙,来了个‘鸟枪换炮’。”

“花了多少?”

“六七十万块!”他嘿嘿一笑。

老罗的兄弟罗林辉就住在隔壁,记者也想看看他。

可罗林辉却不在店里。一打问,他爱人撇撇嘴,笑着“抱怨”:“狗啃麦苗——装羊嘞!”

见记者不解,她又笑着解释:“去村头文化书屋看书啦!这阵子,得空就翻书看、上网查,着魔了一样,说要提升农家乐档次,就得多从书上学法子……”

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比别人更忙,找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有找到!傍黑时,终于在村口一处建筑工地堵到了他。

还是那个大嗓门:“听说你要来,可一整天忙得脚不沾地!我正在筹划新年村里的一些工程,你看,那里,准备建个2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室、红色讲堂、医务室,让老表们生活娱乐更方便;这儿,规划了个‘神山农产品超市’,把周围村村镇镇的特产汇起来做品牌售卖,带动其他村一起发展……”

有一个地方,是计划中这次必须去的——红军烈士墓。七位红军的遗骸,是光明日报调研组在采访中发现的。光明日报还会同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展开了为烈士寻亲活动,并用长篇报告文学《神山星火》的稿费在当地政府的襄赞下建造了一座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前广场上,一个清瘦的身影正挥动扫把清扫地面。正是第一个告诉我们红军七烈士故事的赖福洪!

他擦拭下眼角,待看清是记者,忙伸出满是老茧的手:“现在,天天都有游客、中井院的学员来瞻仰烈士,我得把广场打扫干净啊!这不,从早上忙到了现在……”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