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数字化“刷新”学习场景(大数据观察)

2025-01-17 09: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数据来源:教育部

版式设计:张芳曼

核心阅读

东西部学子同上一堂课、国内外学生同时参与讨论、“人工智能+”课程在各大高校“上新”……教育数字化释放教育发展新优势,一根网线消弭数字鸿沟、数字技术推动国际交流,数字化不断“刷新”传统学习场景,数智时代的全新教育体系正加速构建。

全球学生同步参与的智慧课堂长什么样?前段时间,在2024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上,“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计算生物教学”典型应用场景,展现出未来课堂的生动图景:借助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技术,学生们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病毒小分子抑制剂设计,与此同时,人工智能通过实时数据监测与分析,及时生成学习进度报告,并对学习行为进行精准反馈。

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截至目前,全国建成各类在线课程平台30余个,上线慕课超9.7万门,注册用户数量达4.83亿,学习人次达13.9亿,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认定4.4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次均居世界第一。

永远在线的“金课堂”

2024年春季学期起,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有了一种新的上课方式——点击进入东南大学“国际工程风险智能预警与应对虚拟仿真实验”,便可线上完成工程实时混合模拟实验、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工程采购模拟、综合性专业设计等实验教学任务。

“实验课程在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但对于部分中西部高校来说,专业实验成本高、周期长,实验课开展存在实际困难,因此在线教育就显现出了很大的优越性。”东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陆金钰介绍,近年来,学校与中西部高校共建专业在线实验室、共享全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优质资源,为中西部高校师生开展沉浸式实验教学提供了基本保障。

推动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普及、共享,在线教育意义重大。“发挥以慕课为代表的技术与资源优势,‘慕课西部行计划’的实施解了不少西部高校的燃眉之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慕课西部行计划”实施以来,已为西部高校提供了20.7万门慕课及在线课程服务,东西部高校携手开展了936万门次混合式教学,西部高校教师接受慕课培训达197.8万人次,参与学习人次达5.93亿。

一根网线消弭数字鸿沟,一个平台汇聚海量资源。打开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一门门优质课程尽现眼前:南京大学“心理学与生活”,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展现世界的丰富多彩;山东大学“音乐导聆”,解读古今中外音乐经典,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南开大学“中华诗词之美”,带领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格律韵脚与丰富意象……

目前,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共上线优质在线课程3.1万门,累计参与授课教师7.8万人,超1682万用户访问,用户范围覆盖海内外183个国家和地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构建高质量、集成化的资源体系,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打造多样化、沉浸式的教学场景,让“金课堂”永远在线。

“人工智能+”革新教育

复旦大学“AI赋能的语言分析和语言习得”课程开课一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楚薇薇就已经上手,使用人工智能搭建了计算机编程语言环境。

“我用编程语言进行依存句法分析,让计算机自动分析句子中词语之间的依存关系,确定句子的句法结构。”楚薇薇对此很感兴趣,“一个熟练的语音学家,能从波形中猜出这个人到底说了什么。”

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复旦大学全面启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推出100余门人工智能领域课程。“下一步,我们希望实现人工智能‘3个覆盖率100%’,即人工智能课程覆盖全体学生,‘人工智能+’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人工智能素养能力覆盖全部专业。”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表示。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数字化带来新机遇。近年来,许多高校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探索。

输入一段编程代码并提出问题,智能系统不仅可以给出问题分析,还能标注不足之处、提示可改进的地方——这是北京邮电大学开发的“码上”智能编程教学应用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体验“一对一”编程辅导服务,老师则可以查阅学生的学习记录,对难题补充答疑,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统计和分析。

“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刷新学习场景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体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的典型案例,接下来将继续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夯实人工智能算力基础,推动通用大模型和教育教学领域垂直模型的研发与训练,为人工智能赋能不同学科领域提供深度支撑。

数字成果“跨山越海”

以开放的姿态分享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成果,如今,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走出去”。

自2020年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成立以来,依托联盟秘书处,中国慕课开设了380门次全球融合式课程,推动23个国家的48所世界著名大学实现了学分互认,推出聚焦全球人类命运重大议题的英文全球公开课,吸引全球学习者超3000万人次。

中外师生的云端相聚,让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得以“跨山越海”。“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参与讨论,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在清华大学开设的“全球化中的伦理问题”课程上,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唐晓阳说,“希望有更多学生可以加入全球融合式课程,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本届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还发布了《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2024)》、“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2024)”。发展报告汇聚了16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95个案例,倡议充分激活人工智能的巨大潜能,构建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高等教育生态。发展指数由数字化育人、数字化办学、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保障4个一级指标构成,涵盖10个二级指标和17个具体测量指标,涵盖94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数据,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决策参考。

“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兴起,高等教育正加速进入智慧教育阶段,智慧教育元年已经到来。”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希望与世界各国高校携手,夯实智慧教育根基、丰富智慧教育理念、创新智慧教育模式、构建智慧教育生态,为构建起数智时代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高等教育体系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