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准确全面理解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5-01-15 09: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的重要讲话,强调:“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这是中国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世界意义。”习近平主席掷地有声的话语,为正在努力摆脱贫困的“全球南方”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展示着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全球发展事业的担当,为推进世界共同繁荣贡献着中国智慧。

伟大实践产生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大使命、大智慧、大情怀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类减贫大历史,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书写了“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亮丽篇章。脱贫攻坚的理论和实践,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具标志性的政治成果、经济成果、民生成果和社会成果之一。2024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过渡期的第四个年头,中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实践证明,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经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已经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准确全面理解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在同世界各国加强减贫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为构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的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10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翻身解放到解决温饱、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从摆脱贫困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为人类反贫困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8亿多人成功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超过70%。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2019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不把中国计算在内,全球贫困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全球贫困状况依旧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大大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

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给“全球南方”增加了摆脱贫困的信心。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大国,彻底摆脱绝对贫困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恰恰是这份不容易,使得中国的脱贫经验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201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300美元,而当时同为“全球南方”的巴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2万美元。经过8年时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2020年超过1.04万美元,实现了快速发展与大规模减贫、消除绝对贫困同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也是“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的最好注脚。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此前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我希望缩小贫富差距,建设一个有长远前景的国家,希望我们也可以成为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泰国第四大人口府孔敬府借鉴中国精准扶贫理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官员认为,中国不仅让世界了解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看到脱贫的可能,更提供了解决贫困问题的勇气和经验。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无可比拟的伟大成就,国际舆论给予广泛认可和称赞,在世界上立得住、叫得响、影响大。

中国脱贫攻坚成果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向世界证明了贫困可以被终结和摆脱。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推动帮扶政策在总体稳定基础上调整优化,持续完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帮扶500多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了优势特色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305.2万人,2024年前三季度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4元、同比实际增长6.5%,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这也向世界充分说明,贫困不仅是可以战胜的,在建立起可靠有效的后续帮扶机制的前提下,也是可以阻断、可以不再复发的。

中国的脱贫攻坚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

消除贫困是全球性难题。各国国情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减贫标准、方式方法、路径手段也不同。中国减贫立足本国国情,深刻把握中国贫困特点和贫困治理规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庄严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扶贫,积极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坚持在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中扶贫,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有‘造血’功能的产业。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推动发达地区同欠发达地区‘结对子’互助。”中国在减贫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拓展了人类反贫困思路,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我先后在中国的村、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是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立志要办成的一件大事。”中国共产党是有远大抱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归根结底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部署,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这本身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作出的伟大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的8年时间里,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扶贫工作,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党上下一心,省、市、县、乡(镇)、村层层立下“军令状”,签下责任书,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广大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扎根一线、苦干实干。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1800多名党员、干部为减贫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对人民的承诺。可以说,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新时代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纵观人类与贫困长期斗争的历史,消除贫困绝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经济发展过程,它需要整个社会和国家作出取舍抉择。中国的减贫实践表明,只有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艰苦卓绝的减贫实践才能有坚定不移的动力、明确的前进方向和强大的制度保障。

坚持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贫有百种,困有千样,贫困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必须立足国情,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制定减贫方略。2012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左右,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减贫“最艰难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带动减贫的“涓滴效应”逐步递减,贫困群众普遍期盼有更多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方略恰逢其时,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减贫工作中的难题,确定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可操作性脱贫指标,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转为统筹集中,扶贫方式由偏重“输血”转为注重“造血”。可以说,没有以“精准”为要义的理论创新,就没有中国用8年时间实现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的减贫奇迹。中国的减贫实践表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贫困的发生和演变有着自身特点和规律,减贫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贫困群众和贫困成因,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因地制宜,不断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才能实现理想的贫困治理效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坚持在经济发展中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贫困问题,说到底是发展问题。在全球贫困斗争史上,有过种种理论和实践探索。有观点认为,依靠福利救助就可以消除贫困;也有观点认为,随着物质财富不断增长,即使没有社会政策干预,贫困问题也会自然得到解决。但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救助,会导致经济效率下降;单纯依靠增长,会导致贫富差距一再扩大。脱离了经济发展的扶贫,无异于缘木求鱼;只顾经济增长不顾及贫困群体的发展,也必然会陷入“跛腿经济”,最终影响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扶贫才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对于贫困群众而言,通过掌握一门技能、投身一个产业,依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才能够将实现幸福生活的“金钥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一个地方有产业、能带动就业,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对于国家发展而言,补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彻底消除贫困,才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最终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国的减贫实践表明,以经济发展带动扶贫、以扶贫促进经济发展是摆脱贫困的最有效办法,唯有让贫困地区和群众发展起来,才能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持久动力。

坚持在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中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发展特色产业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许多贫困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却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特色生产技艺和独特民俗文化,这些都是支撑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在脱贫攻坚期间,通过产业扶贫,赣南的脐橙、洛川的苹果、怒江的草果、定西的马铃薯、西藏的青稞、青海的牦牛、新疆的核桃大枣等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阶段,很多特色产业不仅成为脱贫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扁担”,还成长为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不仅能够直接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挖掘贫困地区发展潜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赋予贫困群众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中国的减贫实践表明,欠发达地区的“特色牌”能够转化为“优势牌”。放眼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各类特色产业同样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只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特色产业,激发当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将贫困群众紧密联结在产业链上,欠发达地区就一定可以战胜贫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继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还是一个先富带动后富,分阶段、梯次推进的历史过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汇聚各方形成强大合力,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宝贵经验,更是我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依托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广泛有效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构建起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这个过程促进了发达地区的技术、资金、管理等先进要素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自然资源、市场潜力等优势要素相互结合、相互成就;形成了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全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激发了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的减贫实践表明,扶贫减贫是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和凝聚起磅礴的反贫困力量,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才能最终战胜贫困顽疾。

携手共建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更是“全球南方”有广泛共鸣的迫切需求。中国始终是全球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和持续贡献者。当前,世界经济在缓慢复苏中艰难前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维持在3.2%。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减贫工作面临更大挑战,全球饥饿水平连续几年居高不下,2023年约有7.13亿至7.57亿人面临饥饿,中位数高达7.33亿,比2019年增加约1.52亿人,约11亿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减贫事业任重道远。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积极与世界各国分享脱贫攻坚经验,与国际社会一道,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找到符合自身国情的减贫之路,携手推动国际减贫事业向前发展。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坚定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信心。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顽疾”,意味着不仅难治、久治不愈,还可能会反复发作。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们既要重视防范整村整乡规模性返贫致贫的风险,更要紧盯每一个监测对象、每一个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个体,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动态消除风险。在过渡期结束后,我们将站在更高的历史维度,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作为长久、永久的底线任务,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推动防止返贫致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完美结合,一体谋划、一体推进。

深化国际减贫合作,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继续向前发展提供路径支撑。中国作为“全球南方”一员,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中国脱贫攻坚胜利后,很多国家对学习我国减贫经验有很强诉求。我们要讲好中国减贫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减贫经验。农业科技是开展对外农业合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有力抓手,现在我们在开展国际合作时,更加注重实施接地气、聚人心的民生项目,分享推广菌草、杂交水稻等适用技术,往往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们要继续推进农资、农机、农技等走出去,实施好农业援外项目,拉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为更多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国际形势变乱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现在国际社会则需要‘同球共济’。”我们要准确全面理解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在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点亮思想之光,推动“全球南方”携手在发展中振兴,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