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青岛:蹄疾步稳,走向“智造强市”

2025-01-14 09:21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原标题:青岛:蹄疾步稳,走向“智造强市”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偌大的纺纱车间里,一列列智能化纺纱设备自动运转,彩色的纱锭、雪白的纱线,打眼望去像条条彩虹、朵朵白云。长长通道里,看不到忙碌的纺纱工,只有踏着电动滑板车的巡检员闪过。

这是青岛即发集团刚刚建成投产的纺纱智能工厂,在数字化生产模式下,万锭生产用工人数由50人减少至10人。即发集团的转型,仅是青岛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向“新”迈进的一个缩影。

作为产业历史悠久的制造大市,工业是青岛经济的“压舱石”。近年来,以“工赋青岛·智造强市”为目标,青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以新技术应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专业园区建设实现新兴产业链群集聚;以顶层设计抢占未来产业空间……从“制造大市”到“智造强市”,青岛蹄疾步稳,一路前行。

1.传统产业“追新”:以技术创新重塑产业模式,拓展新空间

2024年10月,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第12批共22家全球“灯塔工厂”,海尔胶州空调互联工厂入选,并获评“端到端灯塔工厂”。

“端到端灯塔工厂”是指工厂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把生产制造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全链条串联起来,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无缝对接和资源共享,实现全产业链降本增效和价值最大化。

“我们90%的空调产品出口,客户遍布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的电压水平、技术标准、气候条件存在差异,为符合客户要求,必须进行定制化生产。”海尔胶州空调互联工厂工程技术负责人李鸿军介绍说,工厂依托大数据库建立人工智能(AI)大模型,可自行模拟计算、匹配最优解。数字赋能后,较好解决了外销产品排产难的痛点,海外订单交付周期缩减19%。

“近年来,我们持续推动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发展,以新技术助力传统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综合竞争力。”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刘大川表示,目前青岛已培育6家全球“灯塔工厂”和1家可持续“灯塔工厂”,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不停歇的技术迭代,让青岛传统制造业绽放异彩。

2024年6月,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为青岛地铁1号线研制的碳纤维地铁列车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该车较传统地铁车辆减重11%,具有更轻更节能等显著优势。

首列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设计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中车青岛四方用一个个“第一”不断刷新着中国速度,诠释着科技创新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蝶变。

截至目前,青岛已拥有中车四方股份、四方车辆、四方阿尔斯通3个主机厂、22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全国60%的高铁动车、25%的地铁车辆在这里生产,产业链产值达千亿元以上。

作为工业大市,青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并不是将传统产业全部“推倒重来”,而是将新技术与既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充分结合,从产业强基、载体培育、创新协同、成果转化、要素保障等五个方面强化服务保障,促进传统制造向高端、智能、绿色、集群升级,打开发展新空间。

“青岛专门制定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刘大川说。

为加速新型工业化建设,青岛近三年为4000余家企业拨付资金近57亿元;2024年,出台《青岛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素资源保障二十条措施》,全方位多维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多措并举下,青岛工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打造了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仪器仪表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四星级以上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评数量居计划单列市首位。

2.新兴产业“逐高”:以专业园区集聚新兴业态,打造新高地

“太神奇了,像真的在高空作业一样,紧张又刺激。”在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VR培训中心,工作人员头戴乐相科技有限公司(大朋VR)推出的虚拟现实设备,通过模拟实际操作,直观感受违章作业带来的危害,学习正确应对措施。

“青岛虚拟现实应用场景丰富、数实融合优势明显,我们正推动大朋VR持续开拓本地化市场,让更多用户享受到高效的虚拟交互服务。”大朋VR创始人陈朝阳告诉记者,2023年,公司正式入驻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园,目前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青岛首个挂牌的新兴产业专业园区,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园一直“拔节生长”,陆续引进歌尔整机、歌尔微显示、大朋VR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所在的崂山区汇集130余家产业链企业,搭建产业技术平台13个,一大批虚拟技术加速向现实成果转化。2023年,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规模达280亿元。

不只虚拟现实产业,近年来,青岛以专业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创新要素向园区聚集。

2023年2月,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挂牌运营,这是长江以北首个“双算力”园区。加快形成全市算力“一张网”,努力实现2025年达到1万P(P指每秒一千万亿次浮点运算次数)……翻开《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一个个目标折射出青岛发展人工智能的铿锵步履。

“算力是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高级经济师于宁峰介绍说,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与青岛重点行业场景深度结合,加速青岛千行百业智能化升级创新。

“建设专业园区,我们力求‘一业一园’‘一园一业’精准布局。”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卞成说,目前,青岛8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形成环胶州湾布局,分别聚焦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配套1个工作专班、1个发展规划、1套综合政策、1支专业招商队伍、1组产业基金,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跨代赶超。

“专业园区”模式为企业发展壮大带来红利,也带动了青岛工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产业新动能加快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青岛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2.3%,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9个百分点。

3.未来产业“向实”:以顶层设计下好“先手棋”,抢抓新机遇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谁拥有未来产业先机,谁就能抢占发展制高点。

2023年,《青岛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发布,明确提出要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在基因与细胞、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技术、海洋物联网等领域催生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同时,编制出台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等细分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发展策源地和未来产业增长极。

2024年9月,“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项目”暨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库建设及应用成果联合发布会在青岛举行。会上发布了由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牵头构建的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

“该数据库是华大海洋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超4.31万个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和24.58亿个基因序列,其中包括大量具有应用潜力的基因资源,为开发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等提供全新思路。”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范广益介绍,华大海洋基因库已存储海洋生物样本资源10余万份,海洋生物基因测序能力位居全球第一。

同样在2024年9月,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正式投产,其中,“青岛造”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是该项目主要生产设施。作为原油处理、存储与外输的关键装备,“海葵一号”由60多万个零部件构成,可在海上连续运行15年不回坞。“海葵一号”所代表的青岛海工装备制造能力,是青岛挺进深海的实力写照。

据了解,近年来,青岛积极布局深海开发未来产业,建设深海极地开发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大洋钻探、深海开采、深海生物等领域,加大对海洋采矿设备、水下机器人等关键设备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定向招引。

布局未来,离不开产业环境的塑造。

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青岛制定加快场景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具备前沿技术场景实验室建设能力的企业加速进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市场化验证。目前,时空大数据智能处理场景应用实验室、卫星遥感数据场景应用实验室等已初具规模。

同时,基于未来产业长周期、高风险等特征,青岛正在通过相关政策,引入更多金融资本“投早、投未来”,从而加快形成未来产业从基础研发、小试中试到产业化不同阶段的资金支持机制。

完善的未来产业政策、持续的奖项和赛事输出、不断强化的资本引导……青岛正逐步构建多元化场景应用创新体系,推动搭建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创新平台,让梦想照进现实,一步一步,向新向高,为城市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