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四问”新答卷
“领到林业经营收益权证的林企和林农,从金融机构得到授信,贷款扩大再生产,大家对以林致富信心更足了。”江西省资溪县林业局党组成员石银平介绍,从2005年开始颁发林权证,到2022年颁发林下经济收益权证,再到如今涵盖多种类经营的林业经营收益权证,资溪县不断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生态资源活力。
资溪县是观察我国集体林改不断深化的一个窗口。我国集体林地占林地总面积的60%,涉及1亿多农户。20多年来,集体林改接续推进,成果持续巩固深化。各地围绕“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这“林改四问”,积极探索、创新作答,交出了一张张精彩答卷。
山要怎么分?
确权到户,加快推进集体林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一亩地冬笋能出400斤,春笋超过1000斤,乡亲们对发展笋竹两用林更有信心了!”竹笋大丰收,让资溪县马头山镇霞阳村党支部书记毛建华喜笑颜开。
发展笋竹两用林,是几年前村里确定的主导产业。2024年村里规划打造300亩笋竹林,由村办企业霞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改造林地需要五六十万元,资金缺口成了“拦路虎”。
转机出现在当年6月份。霞阳村集体获得了资溪县颁发的全国首批林业经营收益权证,经过评估,可以在银行抵押贷款100万元,难题迎刃而解。
“林业经营收益权证不仅解决了我们的融资问题,还能为我们发展多种林业经营提供凭证,这下子底气更足了。”毛建华说。
完善产权制度,是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各地围绕回答“山要怎么分”,开展集体林地确权颁证,全国共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初步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但也存在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经营权不够活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地加快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为集体林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长期稳定承包权。近年来,林地承包期剩余时间不足一个林业生产周期的情况越来越多,如何稳定经营者预期?各地坚持承包期届满延包原则,不将承包地打乱重分,确保绝大多数林农原有承包林地继续保持稳定。江西省抚州市率先开展延包试点,承包剩余期限10年以内的,发包方可以依法提前确认延包合同,让广大经营者吃下“定心丸”。“有了这个证,承包期限延长到2065年,心里踏实多了。”抚州市广昌县水南圩乡大庄村村民张启明拿着“林权延包”不动产权证说。
加快放活经营权。林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再流转或者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林地经营权可以申请登记发证,作为林权抵押贷款、申报林业项目的凭证……这些放活经营权的改革举措加快落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汇集,广袤山林活力奔涌。
树要怎么砍?
给予经营者更多自主权的同时,提升集体林森林质量
最近,贵州省榕江县定威乡功贺村林农邓主送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我采伐了100立方米杉木,收入7万元,两个孩子的学费不用愁了。”
1987年,邓主送与兄弟们一起投资投劳种了100亩杉木林。后来,这片林子被划为地方公益林,采伐受到严格限制。随着两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邓主送迫切希望采伐成材杉木以增加收入。2024年8月,榕江县启动实施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允许有序开展公益林采伐,邓主送的愿望终于实现。“开春后,我要在采伐的林地上再种上楠木、杉木树苗,好好经营我家的‘绿色银行’。”邓主送干劲满满地说。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工公益林、商品林多为单一树种,已成熟或过熟的森林质量退化、生态功能下降;但以往采伐限制较为严格、采伐审批程序较为繁琐。着力破解资源利用困境,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成为林农和林业经营主体的心声。
2024年6月,《贵州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将“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列为九大改革任务之一。对成熟、过熟的人工国家二级公益林和地方级公益林有序开展更新性采伐;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分配方式由“按年分配”变为“5年总控”,林农5年内可根据林地生产经营状况和市场情况自主确定采伐量。
2024年,功贺村林农石记文申请采伐了自家30立方米人工商品林。他告诉记者:“以前每年采伐量是固定的,木材价格行情好也不能多砍。现在政策放宽了,可以灵活安排每年的采伐量,收入一下子增加了。”
围绕回答“树要怎么砍”,各地推进森林分类经营和可持续经营,给予经营者更多自主权的同时,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原专职副主任徐济德介绍,各地完善经营管理,支持和引导规模经营主体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作为审批林木采伐、安排林业项目等行政管理事项的重要依据;适当将森林生态区位不重要或者生态状况不脆弱的集体林地依法调出公益林范围;推广高效经营模式,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这些举措提升了广大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加强森林经营,提升森林质量。
目前,全国集体林森林面积21.83亿亩,比林改前增加了5.5亿亩;森林蓄积量93.32亿立方米,比林改前增加了48亿立方米。广袤林区绿意更浓。
钱从哪里来?
林权抵押贷款等为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注入资金活水
在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林权抵押贷款已推出10多年,可在2021年,广坪镇吉朗村家庭林场经营者龙丽云才第一次贷款。
“以前,我不愿贷。林业经营周期长、变现难,贷款利息高、期限短,怕还不上。”龙丽云说。
“风险高,我们不太敢放贷。”会同农村商业银行行长曾云坦言,以前,林权评估价值虚高,贷款户到期后无力还贷,银行缺乏林权处置渠道和机制。
从2012年到2021年,会同全县林权抵押贷款总额不足300万元。
困局在2021年破解。会同县林业局副局长杨海生介绍,那年,县里重新设计与优化原有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县林业局林调队牵头负责森林资源评估,县物价部门作出价值鉴定;贷款降息,林农单户贷款额度提高到1000万元,还款期限延长至8年;政府从财政拿出2000万元作为兜底收储启动资金,同时实施森林商业保险制度,让金融机构宽心……“近3年,累计放贷超过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40亿元以上。”杨海生说。
敲开银行门,盘活万重山。围绕回答“钱从哪里来”,各地纷纷像会同县一样进一步深化改革。
将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经营主体贷款纳入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范围;商业银行林权抵押贷款不良率高出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含)以内的,可不作为监管部门监管评级和银行内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近年来,约束与激励政策双管齐下,提升银行放贷积极性。健全抵押林权快速处置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开展林权收储担保服务,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打消银行后顾之忧。
各地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量身定制了许多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如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林下经济收益权质押贷款、“油茶贷”、“林农快贷”、“网商林贷”等,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注入源源金融活水。截至目前,全国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在1400亿元左右。
单家独户怎么办?
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提高经营效率
“你看,这杉木长得多好,都4米多高了。”抬手指着眼前这片茂密山林,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富口镇白溪口村林农杨孙忠说。
2020年,他的家庭林场与官庄国有林场签订了1000余亩林地合作协议,双方联合造林。“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林地出材率明显提升,林场首轮采伐卖了300多立方米木材,我分到了6万多元。”杨孙忠说,他还揽下了家庭林场内600多亩合作林地的日常管理任务,一年也能增收1万多元。
三明市委常委、副市长杨兴忠介绍,市里建立经营性收入激励机制,鼓励国有林场、林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林农开展股份、托管等合作经营,提高经营效益。目前,全市集体林地规模经营面积已达57%,每亩蓄积量从7立方米提高到10立方米左右。
林改确权到户,极大调动了广大林农造林营林的积极性。但在一些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问题较为突出,不少集体林缺少管护,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很不充分。有数据显示,我国集体林亩均蓄积只有国有林的53%。
围绕回答“单家独户怎么办”,各地推动林权流转和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林地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全国培育家庭林场、专业大户、林业合作社等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近30万个。集体林业带动4700多万农民就业,集体林地每亩产出约300元,比林改前增长3倍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和草原改革发展司司长王俊中介绍,为进一步破解单家独户经营成本高、效益低的困局,各地积极探索林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模式,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江西省实施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奖补政策,浙江省推广林业股份合作经营,福建省推进林业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建设,等等,这些做法有效整合分散林地,促进“小山变大山”,提升了综合经营效益。
改革增活力,创新出效益。绿水青山间,“林改四问”不断涌现新答案,让群山更绿、林农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