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2025-01-02 10:2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作者:郑会霞(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城市与乡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空间地域载体,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和使命。城乡关系的理想状态是城市和农村地位平等、互为依存、功能互补、互促互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列为重大改革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强调“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

 1.以空间融合塑造共同富裕格局

推进城乡空间融合旨在打破城乡分割,弥合城乡空间资源不对等和消除空间资源交换阻碍,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性与协调性,为共同富裕创造更加公平、公正、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对此,可在以下几方面重点推进: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科学规划是实现城乡空间融合的前提,应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城乡发展的定位、目标和融合路径。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城乡融合发展规划,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城乡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确保各项规划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空间上相互协调,形成城乡空间融合的良好格局。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基础设施是实现城乡空间融合的硬件基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强农村的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促进物联网快速发展,提高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打造覆盖城乡、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共管共护共享机制,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

大力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尊重县城发展规律,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强化中心镇、集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发挥城镇在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综合承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吸引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县城。积极引导农业产业与城市市场有效对接,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组织安排生产,引入先进生产要素和管理方式,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2.以产业融合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城乡产业融合要求立足城乡各自优势,推动城乡产业互补互促,这是谋求城乡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在实践中,可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政策引导等方面进行探索。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产业互补。城市应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科技、高端制造等,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城市周边地区,可以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与城市产业形成互补。农村则应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积极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要素聚集整合,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城市企业向农村转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产业互补,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城乡产业竞争力。加大对城乡产业融合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在城乡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平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电商模式,提高进入市场的能力和效率,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产品的增值收益。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在城乡之间的转移和转化,提升城乡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在政策设计上,应注重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加强城乡交通、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城乡分割壁垒,推动城乡实现无缝对接。鼓励和支持农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大对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城乡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还应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政策手段,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3.以要素融合激发共同富裕动能

城乡要素融合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分割格局,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最优配置。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城市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结合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提升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人才是城乡发展的核心要素,要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壁垒,促进人才双向流动与合理配置。一方面,鼓励城市优秀人才下乡服务,为农村提供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的支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农村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提供培训、创业扶持等举措,吸引更多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资金是城乡经济发展的血液,要建立健全城乡资金流动机制,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贴息,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鼓励农村利用自身优势资源,通过股份合作、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资金的有效积累与增值。

技术信息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桥梁与纽带,建立城乡技术信息共享平台,能够实现技术信息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加强技术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推动城市先进技术向农村转移和扩散。应着力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弥合城乡间存在的信息鸿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

4.以生态融合厚植共同富裕底色

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环保设施和技术手段,乡村则拥有广阔的生态空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城乡生态融合的核心在于推动城乡生态共建共享,促进生态资源、环境政策、绿色发展理念在城乡之间的深度交融。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将城市的环保技术、管理经验引入乡村,同时利用乡村的自然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还能带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城乡发展的前提和约束条件。在城乡建设中,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对绿地、湿地、公园等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扩建,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逐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城乡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公开,增强环境治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让城乡居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加强生态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是推动城乡生态融合不可或缺的一环,应出台更多支持城乡生态融合的政策措施,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作出贡献的地区和个人给予奖励;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为生态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加强环境立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5.以制度融合形成共同富裕合力

城乡制度融合是新时代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共同富裕合力的关键举措,旨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城乡发展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激发城乡经济活力。

户籍制度改革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是推进城乡人口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之举。因此,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在城镇落户定居,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多财产性收入渠道,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此外,还要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加大对乡村振兴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创新财政金融政策,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以人为本,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农民健康权益。推动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推动城镇社区治理与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02日 06版)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