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方寸小院里 乡土意蕴长——云南发展“庭院+”经济促乡村振兴走笔

2024-12-24 09:2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当边陲山乡遇上庭院经济,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2023年,我国首次将“庭院经济”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作为曾经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云南有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数量居全国第一,发展庭院经济前景广阔。
  在政府推动和引导下,如今,广袤的云岭大地迎来许多“改造者”,他们瞄准乡村的老房老舍、田间地头,大显身手创造出各具风格的庭院,在方寸小院之内做文章,把“老地方”玩出“新花样”,不断催生乡村振兴新动能。

“庭院+非遗”留住乡愁

历史上,茶马古道沿途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村落,北回归线穿境而过的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碧溪村,便是其中之一。在距离碧溪古镇不到十分钟车程的小山包上,坐落着曼海村民小组。
  曼海村民小组有62户477人,非遗竹编技艺历史悠久,组内80%的农户掌握竹编技艺。
  熊楷是四川人,曾在云南上大学,是曼海村民小组发展庭院经济项目的“操盘手”。熊楷在带领团队调研后发现,曼海农业基础薄弱,村民田地不多,多靠竹编谋生,比较适合发展庭院经济。他和团队按照“非遗+庭院经济”的思路,采取“边招商、边建设、边运营”的模式,把曾经废弃的烤烟房改成了民宿、研学中心、竹编非遗展示中心、田园会客中心等场所,村民积极扮靓自家院子,打造“一窗一景”,让每家每户都有不同风格的乡村景观。
  今年暑期,曼海村民小组推出研学游,累计接待2400余人,综合收入约36万元。“研学学生做的竹编作品被用到村庄装饰上,美化了乡村。”熊楷说,研学游的兴起也让村民看到了庭院经济的“钱景”,纷纷在自家庭前屋后开启了超市、餐馆、民宿等。
  “现在好了,再也不用到古镇上摆摊了。”村民李成梅曾靠卖炸洋芋微薄度日,骑摩托往返于碧溪古镇和家之间。曼海村民小组改造后,她在村里开了“慢豆花”小店,与女儿白秀美推出“茶水豆花”等特色小吃,她的豆花小院成为游客到曼海的“打卡点”,日最高营业额达1000元。
  在曼海村民小组,李成梅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通过系统有效培训,很多农民成了非遗研学讲师和民宿老板、商店店主等经营主体,村里现有20户村民固定在周末和节假日设摊经营特色小吃和农特产品,农户最高单日营业收入超过3000元,平时周末的稳定收入也达到了户均300元。
  在5年时间里,熊楷累计完成了云南全省20个村寨的设计、建设、运营,“每个村寨都是‘量身定做’,留住乡愁也是我们的目标。”熊楷说,在云南多年的打拼生活,让他早已把云南当自己的第二故乡。“远离城市喧嚣,放下电子设备,在村里,才能真正体验到何为‘松弛感’。”
  为了防止村里的留守儿童沉迷网络,熊楷团队还修建了许多儿童设施,用竹编做成了“森林魔网”,用竹子制作成竹马。孩子们在“森林魔网”上跳跃欢笑,在竹马上嬉戏玩耍、尽情释放。
  视频博主誉瑾在曼海村民小组游玩后,不禁发出感慨:“云南的农村,真的变得不一样了。”
  如今,走在村子里,不难见到年轻人编竹编的身影。每走一步,都有不同的竹编作品做装饰。村口大柏树下,穿着哈尼族服饰的村民唱着歌,悠扬的牛腿琴声响起,时而舒缓、时而激昂。

“庭院+艺术”展现诗意

云南大理以“风花雪月”著称,是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如今,在漾濞江畔的阿尼么村民小组,艺术与庭院经济的邂逅,让这个曾经不为人知的小山村,逐渐成为不少人心灵的栖息之地。
  “在阿尼么,鸡鸣狗吠也是艺术。”李永康经常会推荐艺术家朋友,到阿尼么村里遛上几圈,再到牛棚改造的咖啡馆里喝杯咖啡。
  李永康是土生土长的阿尼么人,他本是一名音乐制作人,在他的歌曲里总会出现“老家”一词。
  “阿尼么”源自彝语音译,意为“鸟都没有的地方”。阿尼么村民小组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向阳村,这里曾是一个畜禽粪便污染、臭气熏天的“石头村”。
  “总想着为这‘鸟都不来’的老家做点什么。”李永康说,5年前,他从昆明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村里的环境卫生问题。通过清理垃圾、规范牲畜圈养和粪便处理,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后,他依托阿尼么独特的山石资源,建成“阿尼么007艺术农庄”,并以此为龙头,带动全村44户参与创业。
  冬日,行走在阿尼么,石头墙间升起袅袅炊烟,彩绘唱片装点干净朴实的村道,远处山峦飘着白雾,昔日的牛棚、猪圈、驴圈被改造成咖啡馆、茶馆等。“一到节假日,草棚搭成的江湖小吃街挤满了人,村民们得以赶集赶到家门口,就业就在家门口,游客进村车辆都排到了山脚。”李永康说。
  “00后”女孩李蕊今年7月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回到阿尼么村,主动担任起了讲解员,同时在合作社打理经营好牛棚咖啡,每个月有5000元的收入。
  “家乡的变化让我感受到青年返乡的力量是何等重要,在这里,我不仅参与家乡的发展,也能在父母渐老的时光里给予他们陪伴。”李蕊说。阿尼么村的发展不仅带动青年返乡发展,也吸引了不少艺术家到此旅居。李永康说:“曾经‘鸟都不来’的地方,现在变成了艺术家的‘第二居所’。”
  李德付是旅居阿尼么的艺术家之一。在他看来,这里的村庄环境与村民“接地气”的生活方式和老家贵阳很相似,为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于是,他在阿尼么租下一个小院当工作室,还给村子里的白墙画上了画。他说:“作为新大理人,也想为这个‘新家’添一份光彩。”
  如今,这个略显安静的小村庄,如同隐于世外的“童话小镇”,以别具一格的村落样貌和文化艺术风景,绘就别样的诗意画卷。

“庭院+旅游”彰显活力

步入曲靖市富源县回隆社区保家村,“幸福食堂”一旁的银杏满树金黄,“乡村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标语映入眼帘。村中废弃的烤房被改造成供人喝茶聊天的“谈吧”,烤房炉子燃起炭火,烤出喷香的洋芋和玉米。
  探索发展庭院经济,推动曾经的“空心村”重新焕发生机。
  受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影响,保家村也是“空心村”之一,村里留守老人较多。随着庭院经济的发展,保家村村民通过闲置房屋租赁、土地流转、家门口务工和参与经营等多渠道获得租金、薪金、收益金和分红金“四桶金”。夏日发展旅居产业,冬日发展团建、蔬果采摘、康养等旅游产业,昔日的“空心村”华丽变身为“幸福村”。
  回隆社区党总支书记桂卫国介绍,今年以来,保家村接待了许多来自北京、河南、宁夏等地来旅居的游客,短则一周,长则一个多月,即使到了冬天,保家村主要以接待团建游客为主,也会有散客前来旅居。
  “气温渐凉的冬日,来上一口牛肉汤,心里暖暖的。”来自宁夏的游客宋女士说,“‘地肥草丰牛儿壮,一口汤锅甲滇东’,抛开优美安逸的环境不说,单是保家村美味的牛汤锅就让人来了不想走。”
  被确定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先导工程”进行打造两年多以来,保家村通过发展牛汤锅产业、闲置农家改民宿等方式,先后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直接带动90名本地村民创业就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3万余元、村集体收入31.6万元。
  来旅游的人多了,村里活力更足了,民生福祉也在发展中不断改善。
  保家村还利用集体收入开办“幸福食堂”,为村里老人提供午晚两餐,每餐一荤两素一汤,70岁以上老人免费,每天食堂里都有十多位老人前去就餐。
  “希望更多人看到美丽回隆、幸福保家。”这是桂卫国朴素的愿望。58岁的桂卫国已扎根回隆社区20多年,为了带领村民振兴家乡,他还开设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坚持不懈拍摄视频,宣传家乡。如今,他的“乡村老桂”账号拥有近3万“粉丝”,颇受欢迎。
  不仅在曲靖,如今庭院经济已在云南边陲山乡多点“开花”。
  腾冲依托48个A级旅游景区,引导村民发展以餐饮、民宿为主的庭院经济,并通过乡村旅游赋能景区发展,广泛带动群众参与,延长庭院经济产业链,让更多群众分享发展红利。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一体化发展庭院旅游带,以全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契机,聚焦境内特色小镇和旅游景区等优势资源,发展“沉浸式”乡村体验游;河口瑶族自治县立足边境优势,发展跨境旅游,以百年滇越米轨文化为主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综合体,让八条半村成为中越边境旅游的“网红村”……
  方寸小院里,乡土意蕴长。眼下的彩云之南,“庭院+”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
   (本报记者林碧锋 王贤思)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