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山水流金产业兴

2024-12-23 11:09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山西大同黄花、福建沙县小吃、陕西延安苹果、湖北嘉鱼蔬菜……放眼大江南北、广袤乡村,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正逐步点亮乡村经济的版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为这些“土特产”点赞,为富民产业出思路、谋发展,强调要“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探索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随着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政策扶持持续加力、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产业链条渐次完善,以“土特产”为主角的乡村特色产业正成为农民的“金饭碗”、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目前,农业农村部已支持各地建设22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158个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的集群,支持建设3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709个农业产业强镇,加快推进各地“土特产”变成富民“大产业”。

践行一个理念,激活一方“土特产”

“3元1斤,摘100斤就有300元入账。”贵州省六盘水市陡箐村村民王德2015年开始种植刺梨,经过精心管护,曾经不起眼的野果成了他的“致富果”,如今每亩刺梨每年可采收鲜果2000斤左右,收入可达6000余元。

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六盘水,被喀斯特地貌紧紧包裹,岩石裸露、土壤瘠薄,传统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就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却孕育着顽强的生命——刺梨,即使在石缝里依然能扎根生长。六盘水较高的海拔、凉爽的气候条件、充足的阳光照射,使其成为刺梨最佳适生区之一。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当地政府意识到,刺梨这种小野果,也能发展成为破解生态难题、带动经济发展的大产业。2015年起,贵州逐步发展起刺梨规模化种植,并不断推动刺梨产业提质增效。如今,刺梨已经成为贵州百亿级特色优势产业,刺梨汁、刺梨原浆、刺梨气泡水、刺梨糕、刺梨面膜……各式各样的刺梨产品屡屡“出圈”。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从北方的广袤田野到南方的绿水青山,从西北的戈壁沙漠到东南的渔港古镇,不同气候、土壤、水源孕育了独特的自然资源。产业振兴的关键正在于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在“山城”重庆,大山大河的馈赠,孕育出梁平柚这一名优“土特产”。冬日时节,来到梁平区合兴街道龙滩村,合兴柚海果园里的柚子已进入采摘黄金期,漫山的柚子挂满枝头,柚香四溢。

“果园的柚子树都是农户自己的,每年的种植收益少则三四万元,多则20多万元。”梁平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强介绍,合兴柚海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运营机制,在不流转土地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

“土特产”的生命力在于“土”,做好“土特产”文章,要在找准特色的基础上科学规划,让特色产业落地生根。近年来,梁平区以“产业带”为支撑点,新改建梁平柚标准园15万亩,构建起“三带三线”产业布局。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技术规程和分级标准,建立起品种选优提纯机制,确保梁平柚品质与产量双提升。

此外,梁平区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打造集远程监测、智能灌溉、农事管理、全程追溯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柚园系统,为柚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在产品开发上,梁平区更是做足文章,不仅销售鲜果,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研发出柚子果脯、柚子汁、柚子酒等产品。

放眼全国,乡村特色产业的集聚发展效应已初步显现,产业规模稳步壮大。各地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形成了一批类型丰富、链条延伸的特色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农业农村部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分4批遴选认定308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涉及苹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132种,引导特色产业集中集聚发展。

打造一个品牌,助力一地增效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农产品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消费者很容易将农产品与产地关联在一起。要想在众多同类农产品中脱颖而出,必须坚定走特色路子,靠品种取胜、品质争先、品牌增效。

山丘栉比,云雾缭绕,溪流盘曲的“九湾十八包”,孕育了“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的通江银耳。“近些年,一提到通江,越来越多的人就会立即想到通江银耳,说明品牌打出去了,有名气了。”四川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侯华自豪地说。随着品牌逐步打响,依托朵朵银耳形成的产业链条,实现综合产值35亿元以上,为四川通江县1.78万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增收效益。

品质是品牌的基石,为了进一步提升通江银耳的品质,当地对奖补方式进行了创新调整。“过去无论好坏,老百姓的菌棒我们每段补贴2元,现在则必须按照一定收购标准把银耳种出来才能补贴。”通江嘉祐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马开胜说。从补前端到补终端,从补生产到补流通,看似农户到手的补贴款没变,但更深远的转变,是从无所谓“种不种”“种得好不好”到“必须种好”的转变。政策上的一小步,迈出了群众观念转变和品牌打造的一大步。

除了做优农产品品质,还要将地域元素嵌入到农产品营销中,将产品优势、地域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带动一方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每年七八月份,大同黄花采收期到来。一踏进山西大同云州区,就仿佛置身黄花的海洋。为擦亮这块“金字招牌”,大同以黄花为媒,吸引全国游客前来。近年来,大同采取“黄花+文化”“黄花+火山”“黄花+体育”等模式,建成火山天路、忘忧农场等乡村旅游点,推出“忘忧仙子”评选大赛、黄花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挖掘黄花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让黄花文化扎下根来、开花结果。

品牌叫得响只是第一步,要想卖得好,还要走出去对接市场。从2018年开始,当地不仅大力开发多种黄花产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展会,开展系列产销对接活动,还积极探索线上销售,不断提高大同黄花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近年来,我国农业品牌建设步入快车道,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逐步显现,以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为代表的各类农业品牌,已成为引领产业升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2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工作,目前培育计划品牌总数已经达到226个,涵盖果品、畜禽、粮油、蔬菜等多项类别。

做强一根链条,带动区域齐发展

让“土特产”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助力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需要在融合上下功夫、在业态上开新路,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将过去“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打造成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的“多汁多味”的“土特产”。

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甘肃天水市,兼具南北气候条件,高海拔、厚土层、足光照,孕育出风味独特的花牛苹果。近年来,天水市加快推进果业迭代升级,着力打造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以花牛苹果为主的苹果面积发展到123万亩,产值达79亿元。

在现有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蓬勃发展?走进天水青青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苹果加工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行。“只要是果农种出来的苹果,我们都会应收尽收,公司每年收购苹果大概30多万吨,带动农户30多万户。”公司负责人王健生表示,除了销售鲜果,公司还开发了苹果汁、苹果气泡苏打水等衍生产品,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为苹果价格和农户收入托底,进而激发果农种植积极性。

小果品、大民生。近年来,天水市不断补齐苹果产业发展短板,形成了苹果种苗繁育、种植、贮藏和苹果脆片、苹果白兰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探索苹果加工由单一果汁向果品脆片、果脯、含片、果粉、果泥等多样化加工品拓展,实现了苹果价值的全方位挖掘与提升。如今,花牛苹果产业已成为天水的特色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随着产业链逐步延伸,特色农产品的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正协同发展。2023年,全国特色产业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数量已达5.2万家,产值高达8.2万亿元。

要让“土特产”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需要有跳出“土特产”看“土特产”的视野,在“+文化”“+旅游”“+生态”等上面做文章,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新业态,让乡村特色产业更具吸引力、竞争力。

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产于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的红米,是哈尼族种植了1300年的优良品种。近年来,元阳县依托哈尼梯田资源优势,把产业发展与保护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相结合,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园区支撑,让“一粒米”穿越千年繁衍生息。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已焕然一新。遗产区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家乡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回乡创业,新街镇黄草岭村村民马春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创办的小马哥乡村旅游合作社,不仅收购村民手中的红米、糯米、糙米等农产品,还带动周边村民积极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这是我的梦想。”马春生信心满满地说,“现在,我们的合作社已有200多户成员,今年红米销售量达到了26吨左右。”

元阳县的变迁,是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2021-2023年,农业农村部从全国遴选180个资源优势明显、设施条件良好、组织保障有力的县区开展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推动其在设施完善、功能拓展、模式创新、政策集成上率先突破,引领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激活整个县域经济。

完善一个机制,唱响产业“富民曲”

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与田间劳作的菜农聊收入,强调“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要让农民得到实惠”。通过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特产正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广东茂名高州市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但得益于良好的水热条件,随处可见荔枝、龙眼等地方特色果树。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依托一方水土,大力发展荔枝产业,通过整合种植、仓储、物流、加工等多方资源,成为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

然而,柏桥村荔枝产业的繁荣并非一蹴而就。曾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存在信息差等原因一直制约着当地荔农增收。“以前是坐等采购商来收荔枝,没有市场议价权,在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环节也普遍存在短板。”2012年原本在深圳一家保险公司从事管理工作的何达为决定返乡,并成立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通过电商销售模式带领乡亲们致富。“目前,合作社通过签约保底收益带动农户300余户,通过收购辐射农户2000余户,年荔枝销售额达1300余万元。”

以新型经营主体吸收农户进入种植、销售、加工、物流等产业链全环节,实现产业发展红利共享,在高州已渐成“燎原之势”。目前,全村约七成人口从事荔枝电商,荔枝物流成本降低近三成,辐射带动约40万荔农。

近年来,特色产业经营主体培育不断壮大,全国已认定特色产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22家,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3万亿元,已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特色产业产业化联合体4800多个。全国发展特色产业的农民合作社达到176万多家,家庭农场达到121万多家。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人员中,从事特色种养、休闲旅游等产业的人员达到860多万人。

在产业布局上,各地纷纷将农产品加工环节和增值收益留在县域,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让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云南文山州丘北县是“中国辣椒之乡”,立足厚实的辣椒产业基础,丘北县大力发展辣椒产业,给广大椒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辣椒从育苗、移栽、管护到成熟采摘,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地群众不仅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益,还在辣椒种植基地就近就地务工。

为让农民能够更多地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丘北县建立党组织领、龙头企业帮、专业合作社带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基地务工、交售生产资料、托管代养、入股分红等方式促进农户多渠道增收。

“我们公司已形成从制种、育苗、移栽、收购、生产到出口的生产链,部分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公司通过‘互联网+金融+实体’的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合作机制,先后带动种植农户1434户。”丘北青丘辣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永介绍。

特色产业聚集了资源、聚拢了人气、聚敛了财气,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联农带农益农效果明显,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75%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不仅做给农民看,还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土特产”是乡村振兴“富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通过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土特产”必将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更强动力。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