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以传统技艺类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2024-12-19 09:44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地与传承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存活样态的非遗,对乡村振兴的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传统技艺类非遗已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传统技艺类非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部分乡村面临空心化、老龄化的挑战,但交通与通信等基础条件的改善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机遇。乡村中的文物古迹、街巷老宅等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与修复,同时,本土传统技艺类非遗资源得到深入挖掘与传承,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要通过“非遗+产业”的融合模式创新,如“非遗+电商”“非遗+文旅”等,使传统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选择有效手段,如“公司+农户”模式、文创进乡村等,确保非遗产业留在乡村,生产带动乡村,维护村民的主体性地位。

传统技艺类非遗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传统技艺类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艺术结晶,一些技艺类非遗资源丰富的传统村落,往往能够吸引原乡人回流和新乡人迁入,不仅丰富了村落的人口结构,更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非遗传承人、各类乡土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各地通过“传帮带”,让乡村原有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人才队伍逐步扩大,通过研学游、校外实训等形式,不断激发青少年群体对非遗手工艺的兴趣、热爱。这些措施拓宽了非遗人才培养渠道,吸引更多人从事非遗产业,让非遗焕发出新光彩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传统技艺类非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传统技艺类非遗常常表现为“技艺”“手艺”“绝活”及其蕴含的传统工匠精神,承载着村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是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最美乡村里的非遗‘绝活儿’”“乡村文化嘉年华”在各地火热“出圈”,乡村非遗馆和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在各地推出,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激发其文化自信和对家乡的归属感。非遗传承人守正创新,将现代理念和审美融入刺绣、雕刻、陶瓷、造纸等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创作中,通过与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的巧妙融合,让非遗作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逐步渗透进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传统技艺类非遗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传统技艺类非遗蕴含的生态理念、创造和利用过程的绿色生态、催生出的绿色环保产业,对乡村生态振兴具有独特价值。比如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其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多个环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东阳木雕、香云纱、扎染等,所展现的传统绿色低碳技术路线,不仅为乡村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提供了技术和工具支撑,而且为现代技术创新指明了路线和方向。旅游业是最具生态环保价值的产业之一。传统技艺类非遗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不同类型游客的青睐,成为推动乡村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社会价值有助于乡村组织振兴。传统技艺类非遗在激发内生动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如各地开展了“党建+非遗”“党群服务阵地里的非遗课”等活动,使非遗传承与党建引领有机结合。通过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人的褒奖,在唤醒村民使命意识的同时,也推动乡村治理中农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转变。

传统技艺类非遗承载着乡村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必将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非遗的独特贡献。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