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技艺类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地与传承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存活样态的非遗,对乡村振兴的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传统技艺类非遗已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传统技艺类非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部分乡村面临空心化、老龄化的挑战,但交通与通信等基础条件的改善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机遇。乡村中的文物古迹、街巷老宅等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与修复,同时,本土传统技艺类非遗资源得到深入挖掘与传承,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要通过“非遗+产业”的融合模式创新,如“非遗+电商”“非遗+文旅”等,使传统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选择有效手段,如“公司+农户”模式、文创进乡村等,确保非遗产业留在乡村,生产带动乡村,维护村民的主体性地位。
传统技艺类非遗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传统技艺类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艺术结晶,一些技艺类非遗资源丰富的传统村落,往往能够吸引原乡人回流和新乡人迁入,不仅丰富了村落的人口结构,更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非遗传承人、各类乡土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各地通过“传帮带”,让乡村原有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人才队伍逐步扩大,通过研学游、校外实训等形式,不断激发青少年群体对非遗手工艺的兴趣、热爱。这些措施拓宽了非遗人才培养渠道,吸引更多人从事非遗产业,让非遗焕发出新光彩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传统技艺类非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传统技艺类非遗常常表现为“技艺”“手艺”“绝活”及其蕴含的传统工匠精神,承载着村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是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最美乡村里的非遗‘绝活儿’”“乡村文化嘉年华”在各地火热“出圈”,乡村非遗馆和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在各地推出,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激发其文化自信和对家乡的归属感。非遗传承人守正创新,将现代理念和审美融入刺绣、雕刻、陶瓷、造纸等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创作中,通过与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的巧妙融合,让非遗作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逐步渗透进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传统技艺类非遗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传统技艺类非遗蕴含的生态理念、创造和利用过程的绿色生态、催生出的绿色环保产业,对乡村生态振兴具有独特价值。比如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其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多个环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东阳木雕、香云纱、扎染等,所展现的传统绿色低碳技术路线,不仅为乡村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提供了技术和工具支撑,而且为现代技术创新指明了路线和方向。旅游业是最具生态环保价值的产业之一。传统技艺类非遗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不同类型游客的青睐,成为推动乡村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社会价值有助于乡村组织振兴。传统技艺类非遗在激发内生动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如各地开展了“党建+非遗”“党群服务阵地里的非遗课”等活动,使非遗传承与党建引领有机结合。通过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人的褒奖,在唤醒村民使命意识的同时,也推动乡村治理中农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转变。
传统技艺类非遗承载着乡村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必将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非遗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