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走笔十堰南三县:堵河深处有桃源

2024-12-09 10:0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本报记者惠小勇 李伟 宋立崑
  秦巴山脉簇拥着汉江逶迤东行,行至我国第二、三级阶梯交汇的秦岭南麓时,接纳了汉江最大的支流堵河。堵河流域水系呈叶脉状汇聚,自西向东孕育了湖北省十堰市南部的竹溪县、竹山县、房县。
  近年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全域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在2400余条大小河流营造形成了人人当好“守井人”的氛围。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通水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十堰南部三县,探寻这片土地绿色低碳发展的密码,感受大山里的转型脉搏。

大山里热闹超乎想象

向北是百万人口的十堰市主城区,往南是有“野人传说”的神农架。夹在中间的十堰市南三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多不为外人所知。这里曾是中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久的流放地之一,加之过去一直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人们更觉得这里偏远。
  然而当记者真正涉足此地,扑面而来的,是超乎想象的热闹。
  从十堰城区驱车抵达竹溪时,已是夜幕降临。这座群山环绕中的县城,街道并不宽阔,但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记者跟着人流来到了武陵不夜城的舞台前。
  身着京剧式戏服,却用方言唱戏。演员一招一式间,讲述了在竹溪西关街长大的舞阳和九伶,两个年轻人被黄州会馆传来的戏曲吸引,心生向往并努力加入剧团学艺的故事。“剧名叫《粉墨伊始》,是戏曲情景剧《武陵梨园情》中的一个主题,主角学艺追梦的故事,与竹溪山二黄诞生的故事异曲同工。”竹溪县文旅局局长喻泉源说,“竹溪山二黄是由楚调与鄂西北方言语音、民间音乐逐渐结合流变而形成的戏曲剧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条沉浸式文旅街区,步行数十步,就能从哀感顽艳的古装戏,穿越到活力四射的说唱乐中,更是杂糅了国粹快闪、戏曲大武术、川剧吐火变脸、杂技、秦腔等各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表演节目。不同剧种的轮番加持,让游客每次来都能有截然不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游客梁军趁着周末带着一家人从陕西安康过来玩,他将3岁的女儿扛在肩上。“开车过来只要一个小时左右,跨省旅游也是说走就走。”他说,“老人喜欢看戏,孩子喜欢跳舞,来这里都能满足。”
  正是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喜爱,武陵不夜城的持续创新设计,赢得众多周边省市游客的青睐。来自西安、重庆、宁夏等地的106家商户也纷纷入驻街区,共享“朝秦暮楚”之地的“夜繁荣”。
  大约晚上9时30分,最后一台剧落幕,街区关掉了音响,迅速安静下来。这时记者抬头一看,才发现附近不乏高层居民楼。“为了不影响居民休息,我们严格控制戏曲表演时间。”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说,“有的居民家有学童或患者需要早睡,我们提供免费的周转房,至今无一人投诉。”
  “不过分”的热闹,成就了双向的奔赴,一座城的人共同呵护着这一方精彩。许庆一介绍,常有志愿者义务帮忙维护街区秩序,还自发开展公益相亲、免费修眉、家庭收纳等志愿服务,为不夜城增添了一分温情。
  从竹溪一路向东,许多人相信,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记载的“武陵”,就在竹山县。象征和睦美好的桃花,给武陵留下了古老的“乌托邦”,也点亮了竹山桃花源街区。
  堵河边的景观桃花树被灯光照得粉红,引得散步的人们停步拍照打卡。以前,竹山这个街区主打绿松石交易,如今部分闲置的商铺被贴上了“桃花源”文化标签,生长出桃花集市、桃花茶馆、桃源文创体验馆等商业体,焕发新生命。
  盛世繁华,并未磨灭中国人的“桃源”理想。近五年,有62批次探险团队先后到此,接续着“南阳刘子骥”的未竟事业。竹山县顺势而为,由县委书记汪正义带头寻访,打造“桃花源”文旅新业态。“多家文旅公司在这驻扎开发,我们正努力让《桃花源记》从书本走到现实。”临行时,汪正义与记者一行约定,明年春暖花开,一起再访桃花源。
  这两年竹山、竹溪的不夜城热闹不凡,但真正先火起来的还属房县西关印象老街。青石板路穿过西关老街,飞檐翘角和青砖黑瓦间吹来的凉风,夹杂着阵阵黄酒香。会馆、戏楼、亭台等古建筑,与热闹的游人擦肩而过。
  “东方发白兮,上山岗兮,砍砍伐檀兮,日暮而归兮”……古老的《诗经》诗歌混搭着当地方言口语,在房县一级民歌师陈远翠等《诗经》民歌非遗传承人的表演中,得以传承不辍。房县古称房陵,这里是《诗经》主要收集者尹吉甫的故乡。几年前,部分西关老街被改造成艺术街区,汇聚了一群来自天南海北创造力和影响力兼具的艺术家人才,依靠优质人才的引进与孵化,形成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文化综合业态和IP集群。
  每到夜间,霓虹灯勾勒出老街古建筑的轮廓,伴随着秦腔楚调,数千年的浪漫在此具象化。秦巴山区的热闹,也让埋藏千年的历史注脚和笔墨风骚,再度闪耀于世人眼前。

好生态催生好业态

清晨登临圣水湖畔,远处群山朦胧在水汽中,眼前花团勾勒着湖岸线,让人仿佛置身画卷中。
  位于竹山县的上庸古镇,始建于约3600年前,是春秋战国时期古庸国之都。这里是深河、官渡河、泗河、苦桃河,四水归池汇入堵河之地,后因修建潘口水电站,形成圣水湖淹没区,旧址后靠建了上庸新镇。
  厚重历史和生态美景在这里交融,观光旅游、康养度假、研学写生、垂钓竞技等多种旅游业态露出尖尖角。据统计,仅今年一个国庆假期,上庸镇累计接待游客达20.41万人次,镇内直接消费总收入超285万元。
  沿着圣水湖堤拾级而上,不一会就来到一座“王”字形院落——三盛院,相传清嘉庆末年王氏三兄弟白手起家开创商号“王三盛”,成为富甲一方的商贾后大兴土木建起此院落。如今,古时大户人家的盛景已难再现,剪纸、泥塑、根艺、龙灯、龙舟等民间传统文化在此集中展陈、活化相传。
  在秦巴民俗博物馆,匾牌对联、古典家具、票证钱币等民俗展品,无不在默默呈现古上庸的繁华。“这里有4万余件文物,其中国家级文物数十件。”随着讲解员的介绍,一件件文物仿佛诉说着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庸国传奇。
  在竹溪县和陕西省平利县交界处,马鞍形状的山脉被一条古道切断。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以山为界,留下了关垭长城。如今,历经千年风霜的夯土城墙一旁,竹溪县蒋家堰镇开发的旅游小镇已是生机勃勃。
  表演开始前半小时,校场上的舞台就已围满了观众。来自重庆的小伙危勇,走南闯北后在这里扎下了根,带着一帮年轻人创作演绎秦楚故事《芈月大婚》。“除了让大家了解那一段历史,也能将两千年前的婚俗挖掘呈现。”危勇说,昔日朝秦暮楚之地,现在成了鄂渝陕文旅融合之地。
  路边的车位几无虚席。58岁的居民危金萍将保温箱和烘烤设备摆在家门口,有时一天能卖出70多根烤玉米。“丈夫是陕西人,我是湖北人,三十多年一直住在这条街上。”她说,“这些年陕西的游客来得多,来了就是一家人。”
  记者从十堰市文旅局等部门获悉,南部三县通过开通口子县、口子镇跨省免费公交,吸引周边地区群众来湖北消费购物,西关印象、桃花源等夜游街区70%以上游客来自陕西、重庆等地。
  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需要在“两山”转化间寻找“最优解”,让“美丽颜值”变为“经济产值”。
  竹溪县黄花沟村村委会挂着一块LED屏,上面实时记录着村里所有经营项目的收入,还同步测算出村集体、村民、系统运维企业的利益分配。其中,村民应得收入占了分成的一半以上。好风景变好钱景,有了大数据平台,“亲兄弟明算账”变得一目了然。
  黄花沟村背靠黄花沟旅游景区。听这里的人说,过去村里环境一般,留客能力不足,许多人从景区出来就径直上车离开。没有外来客,村里的房子住不满,二楼大多空置着。村民一合计,共同将每户二楼打造成独立外带楼梯的精品民宿,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分红。
  据统计,2023年,村民入股分红收入20多万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000余元。“预计今年村集体资产总值将达30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可达30余万元。”黄花沟村党支部书记杨昌付说。
  发展旅游不是只做“盆景”,更有“多点开花”,这是记者驾车沿三县国道行驶的直接感受。一路小而精、小而美的景点串珠成线,令人目不暇接。在竹溪县水坪镇的仙暇小镇,闲置多年的成林苗木基地被打造成森林乐园,当地搭建了树屋、萌宠乐园、帐篷酒店等游乐设施,成了亲子游的好去处;鄂坪水库上游选址开发出沙滩并种上椰子树,打造集婚纱摄影、沙滩游乐、水上娱乐一体的旅游基地,被当地人称为“小三亚”……
  记者在行进采访中还发现,当地通过分层级、分领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场景示范,全域创建“文明河流”,库区重点区域实施“五无乡镇”(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建设,提档升级农村养老、托幼、垃圾分类、农厕改造、污水处理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新能源公交车、充电桩、寄递物流网点进村全覆盖,让和美乡村更加可感可及。

“没有偏远的地方,只有偏远的思想”

“大儿子在温州办厂,儿媳妇开卫浴网店,女儿在郑州卖卫浴产品……”湖北卡兰达阀门洁具科技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国亮一家都是“卫浴人”。2020年,他来到竹山县宝丰卫浴产业园投资建厂,一口气拿下9000平方米。“沿海用工紧张,国外的订单减少,我们现在更注重国内需求,搬到竹山这边向内陆地区供货更方便。”
  王国亮是20多年的“卫浴老兵”,2000年初在河南郑州卖了一年卫浴产品,摸清行业规律后前往温州建厂生产。20多年来,他在全国积累了数百家稳定客户,每年能达到数千万元产值。来竹山后,他将温州的工厂交给大儿子王欣打理,自己重新“开疆扩土”。
  “这边政策好,我投了4000万元,达到了规模以上企业标准。”王国亮说,他在竹山培养了近150名熟练工人,产量、质量、销量逐渐稳定。如今,他的小儿子也跟了过来,在园区开了卫浴配件厂,生意也蒸蒸日上。“这边的厂越做越大,我们在逐渐减少温州的厂房面积和产量。”王国亮说,“期待有一天,一家人在竹山团聚。”
  跟王国亮一批入驻宝丰卫浴产业园的,还有来自浙江的张陈铸,大家习惯喊他“张书记”。
  原来,湖北丰泉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陈铸在浙江台州玉环市的老家,当了12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在产业转移浪潮下,他带着1.5亿元资金来到竹山开办工厂,如今成了十堰市卫浴协会会长兼任宝丰卫浴产业园区党支部书记。
  “我是子承父业,我们家90年代初就开始做卫浴这一行。”张陈铸说,他在浙江见到了竹山县的招商专班,被来自大山的诚意打动,果断辞去村里的职务。如今,他的企业年产值达6亿元,产品除了直接供应园区企业,还卖回浙江老家。
  截至目前,宝丰卫浴产业园投产企业涉及从原材料、熔炼、组装等多个卫浴产业链生产环节,产品售往甘肃、贵州等多个中西部省份。园区面积达到1197亩,解决就业1820人,有88家企业入驻。
  “偏远”山区为何能把工业做起来?如果只看湖北省地图,十堰南三县位于偏僻的鄂西北。一旦放眼全国,这里就成了“雄鸡”的“心脏”地带。这些年,乘着“国内大循环”的东风,一批沿海企业家将家底搬到十堰南三县,开启新一段奋斗历程。
  在传统理念里,中部山区没有区位优势,谋发展只能从一三产业找路子。十堰南三县各工业园区里的绿色GDP刷新了记者对大山里的印象,更觉堵河深处有桃源。
  竹溪仁合智航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刚刚建成,各种型号无人机订单纷至沓来,公司正急着让政府帮忙招工;竹山多家航空培训机构和运输机构入驻竹山通用机场,应急救援、航空护林、空中摄影等业务如火如荼,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呼之欲出;房县循环经济产业园中,各种废旧小家电被拆解“变废为宝”,园区去年实现产值240亿元,年节约矿产资源300万吨,减少废物排放500万吨……
  在十堰人心中,身边的每一滴水,都可能流向北方。无论与丹江口水库隔着多少重山,绿色低碳是整个十堰市转型发展的第一选择。
  当记者把看到的南三县文旅火、产业活、人气旺的景象观感与十堰市委主要负责人交流时,他给出了这样一句答案:“没有偏远的地方,只有偏远的思想。我们体会到,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之变带来行动之变、发展之变。”
  记者行走中深切地感受到,活力来自干群同心、守正创新,来自主动转型、笃行实干。在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县域经济大有可为,潜力无限!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