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一针一线” 绘就幸福图景
提起刺绣这门艺术,人们常与江浙一带细腻柔美的工艺品联系在一起,但近日记者在内蒙古走访时发现,一大批“草原绣工”也在“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勾勒草原文化的美好,“绣”出独具民族特色的致富故事。
最近几天,连续几场大雪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这座小城装扮得银装素裹。窗外寒风凛冽,但巴彦呼舒镇的刺绣扶贫车间内却是一片温馨与欢乐。眼前这位穿着民族服饰、眼神专注的“绣娘”名叫双金亮,只见她将绣架撑开,将绣布铺得平整、紧绷,手中小小的绣花针牵引着各色丝线,在绣布上下穿梭……现在,她绣的这幅名叫《不冻河》的作品即将接近尾声,一幅冬日里河水潺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呈现出来。
“这幅作品完整绣好大概需要3个月,能有1万元的收入吧。”双金亮告诉记者。几年前,双金亮和科右中旗的数万名绣工们从未想过,今天的美好生活竟是靠“一针一线”徐徐绘就出来的。
近年来,科右中旗在发掘、创新“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先后扶持成立了沃尔墩刺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图什业图民族手工艺协会、刺绣扶贫车间,完善蒙绣产业的组织架构。企业与绣工的合作以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进行。
“我们定期举办蒙绣培训班,让有意愿的人前来免费学习刺绣。他们完成的作品我们都会全部购买,以提高积极性、获得成就感。”刺绣扶贫车间负责人福林介绍,“这不快到年底了,现在我们分给绣工们的订单源源不断,小到杯垫、挂件,大到民族服饰、挂画,各式各样的刺绣产品都很受欢迎,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及周边国家。”
精美的刺绣不仅为消费者带去了美好,也为“绣娘们”的生活点缀了色彩,增添了他们争取幸福生活的底气;不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成为“一级绣工”——双金亮就是其中代表。
“因为从小肢体残疾,干不了重活,以前没学刺绣的时候在家没事可做,不爱说话,也不爱和别人接触,特别内向。”回忆往事,双金亮仍唏嘘不已。2017年她开始接触刺绣,现在,小的作品需耗时三五天,最大的作品要三个月才能完成,她的收入也从最初的几百元到现在上千,甚至上万元,自己也从跟着别人学到成为四处授课的培训老师……可以说,刺绣不仅让她有了一份谋生的技能,更让她找到了人生价值。
“这是我绣的《石榴》,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双金亮打开手机,骄傲地向记者展示她的作品:“这里面有56颗石榴籽,象征着我们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最后卖了4500元,现在一年的所有作品能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
在科右中旗还有很多像双金亮这样的“绣娘”,她们利用空余时间制作绣品,一级工的平均年收入能达到2万元以上。偶尔有特大的订单,刺绣协会就会分派给不同等级的绣工们集体完成。截至目前,科右中旗从事蒙古族刺绣的绣工有2万余人,刺绣协会累计在全旗173个嘎查集中举办刺绣培训班140余期,带动2895个脱贫户实现灵活就业。通过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改变了农村牧区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了足不出户创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