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扎实推进广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部署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行动,从2013年至2020年,用8年时间分“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梯次推进乡村建设行动。2018年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又接续启动部署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全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23年以来,广西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聚焦乡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明显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四位一体”统筹推进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广西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及村容村貌提升“四位一体”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农村厕所革命方面。截至2023年,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94%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3%),从源头上有效控制疾病传播;首创的“三个两、无动力、低成本”黑灰污水集中处理利用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二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截至目前,全区新增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的行政村1227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提高至35.2%,比2023年底提高8.3个百分点;全区累计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722座,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厂100%全覆盖。三是农村生活垃圾方面。全区已形成“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模式、“村收镇运片区处理”的乡镇片区处理模式和“户集、村收、村处理”的村屯就地处理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95%以上。四是村容村貌提升方面。农村住房保障上,今年,全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894户,开展农村住房安全状况动态监测,发现新增危房5142户,全部及时采取工程和管控措施消除风险隐患,其中,符合条件的纳入危房改造任务217户,切实保障了农村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安全;村庄规划编制上,全区已完成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规划6300个,占有条件、有需求编制规划村庄的60%;村庄绿化上,全区村庄绿化覆盖率为41.12%,高于全国村庄绿化覆盖率水平(32.01%)9.1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是农村道路硬化方面。持续推进乡村道路“三项工程”,提高农村公路覆盖范围、通达深度,基本实现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屯)通硬化路。今年1-10月,全区农村公路完成投资40.7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已完工2311公里,新增541个自然村(屯)通硬化路。二是农村供水方面。截至今年10月底,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3%、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37.8%。三是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方面。持续加大农村电网投资倾斜力度,今年安排年度投资70亿元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持续改善农村电网网架,进一步补齐局部农村电网发展短板。四是公共通信设施方面。广西已率先在全国实现14个设区市全部获评“千兆城市”,所有行政村全部覆盖5G网络和千兆光网,自然村4G网络覆盖率已超过99.9%、5G网络和千兆光网覆盖率超95%,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速同质。
创新发展模式 不断增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广西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99.9%,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4.2%,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覆盖率达100%,区域养老服务机构、村级邻里互助点或农村幸福院覆盖率达79.4%。全区10769个行政村设有小学,占比73.55%;7594个行政村办有幼儿园,占比51.87%。
2022年以来,广西积极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党建+网格+大数据”乡村治理模式,有效应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边境乡村疫情防控和调处各类矛盾纠纷。目前全区积分制、清单制覆盖率分别为67.43%、78.76%,均超全国平均水平,3个案例入选2022年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不断完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施村级“三务”阳光工程,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德治方面,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大力弘扬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新风正气;通过持续深入开展“壮美广西·锦绣乡村”主题文化活动、擦亮“壮美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品牌,投入3000多万元对全区15278个农家书屋出版物进行补充更新、组织开展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等工作,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法治方面,全区深入推进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农村地区网格员和“法律明白人”加大对“三大纠纷”、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排查化解力度,2023年全区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7453件,成功126125件,调解成功率98.96%。
做好土特产文章 积极擦亮“桂字号”农业品牌
广西立足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资源优势,建立了粮油、糖蔗、蔬菜、水果、桑蚕、茶叶、中药材、家畜、家禽、渔业10大特色产业集群。截至2023年,糖料蔗、蚕桑、秋冬菜、罗汉果、茉莉花(茶)、金桔、芒果、柿子、百香果、火龙果等产量以及广西水牛、奶水牛存栏量、近江牡蛎养殖规模等均位居全国第一及前列;成功打造出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等6个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蚕桑、中药材、优质家禽等产业均已突破500亿元。截至目前,“桂字号”品牌累计认定7个批次641个品牌,其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98个、农业企业品牌213个、农产品品牌330个,总产值达到1600多亿元,品牌总价值超过5000亿元。广西还通过发展“一县一产业一品牌一联合体”的模式,打造了42个品牌联合体,提高了农业的规模效应、市场效应及带动效应;开启与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合作新模式,积极推动“圳品”认证,全区已通过“圳品”认证的优质农产品210个,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多地。此外,柳州螺蛳粉、百色芒果等12个品牌入围2023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百强榜,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产业不断朝着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9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8个、农业产业强镇65个,通过引进大企业、依托大科技、做大产业规模,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做好土特产文章,广西从“十二五”的“339产业工程”,到“十三五”的“10+3”产业提升行动,再到“十四五”的“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跨越三大“五年规划”期,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十四五”以来,以示范区为主要平台载体,做强粮油、糖蔗、蔬菜、水果、蚕桑、茶叶、中药材、畜牧业、渔业、生态林业等“10”大特色产业集群,做优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等“3”大农业支撑产业,做精“优中优”“特中特”“小而精”的“N”个亮点特色产业,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全区以“10”大特色产业为主导,建成自治区级示范区581个;以“3”大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为发展重点,建成示范区268个;以“N”个亮点特色产业为主导,建成一批三产融合、效益显著的示范区。示范区注重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着力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推动价值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拓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富硒长寿、健康养生等多种功能,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新型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