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福建武平:老区县的新活力从何而来?

2024-11-20 09:16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老区不老,与时代同行。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是“全国林改第一县”,也是革命老区县、原中央苏区县。促乡村振兴、造新显集群、塑文旅胜地、创林改新路……新时代的“老区”武平从未“掉队”。近日,人民网福建频道拟推出《老区“上新”了》系列报道,展示武平新貌。

每亩稻田减少碳排放约0.8吨,降低肥料成本支出10%以上,土壤有机质提高10%,减少农药用量15%以上……眼前200亩长势喜人的稻田位于万安镇,是福建武平县稻田碳减排试点项目,经过一季的水稻种植和收割,如今正在整理相关水稻增产减排及土壤改善的数据,计算并核证碳减排量。

稻田碳减排项目试验田。人民网记者 张子剑摄

“碳减排”是个新词,但在武平,碳减排项目却不止这一处。

位于城厢镇的生态全循环碳减排(畜禽粪污治理)示范点,正为一座存栏600余头的生猪养殖场提供粪污治理服务。与其他生猪养殖场不同,这里几乎闻不到粪污异味,还实现了消解污泥、生产液肥、达标排放、全智能化控制和碳减排。

武平的新活力从何而来?这得益于2023年以来,该县充分利用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以下简称“农综改”)的契机。夏末秋初,人民网记者在武平看到了一条通过改革带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村民致富、村财增收的新路径。

以人才为支点撬动农村新产业发展

2023年6月,武平县成功申报“农综改”项目。摆在县主要领导面前的难题是,作为老区苏区,各方面底子薄弱的农业县,“农综改”应如何着手。

“试点,就要试出点名堂来。”武平县委书记张丽华说,“发展的关键是人,武平急需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

于是,武平县果断抛出揽才的橄榄枝,搭建“舞台”,鼓励人才“登台唱戏”。

“武平女婿”丁庆博士就这样来到了武平。丁庆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1992年3月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2010年3月获得日本兽医畜产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多年来致力于环保行业生物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事业,其研发的一系列微生物制剂产品,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经多年实践,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丁庆为武平提出了碳资产开发实施方案,撬动了一系列“新产业”,水稻田碳减排、秸秆碳化还田固碳、畜禽粪污全资源化利用等项目相继落地。

万安镇稻田碳减排项目试验田。武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水稻生长过程中会释放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稻田碳减排项目负责人李沃说道,“眼前这200亩示范田,设立了对比试验,一部分采用将水小分子化的富勒烯滤波管和抑制甲烷菌的微生物液态菌肥进行施肥,另一部分则以传统方式种植。全程应用无人机甲烷传感器及激光扫描式网格化监测系统监测甲烷排放。”

站在试验田的田埂上,放眼望去,采用新技术种植的水稻显得枝叶更为繁茂、茁壮。

“微生物液态菌肥能够分解有机质并加速作物的营养吸收,抑制杂菌害虫繁殖,减少甲烷排放。同时,微生物液态菌肥不仅自身成本低廉,还可以减少农药用量,成本支出降低15%以上。”李沃解释道,“加上使用富勒烯材料技术,可促进水稻吸收消化和生长,以达到节约用水及增产增收的目的。预计水稻田稻秆结穗增多15%以上,农民收入也相应增加。”

未来,通过对稻田碳减排量的认证,农民可参与到碳权交易中来,农田“碳票”将变为钞票。“项目试点成功后将在全县26万亩稻田进行推广,按每亩每年两季共减少碳排放约0.8吨来测算,每年可以减少碳排放20.8万吨,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碳汇100元/吨计算,则全县一年将产生碳汇收入2080万元,新增税收收入为270.4万元。”武平县财政局副局长钟卫东说。

生态全循环碳减排(畜禽粪污治理)示范点同样应用来自丁庆的技术。生猪养殖粪污处理过程中,投入专利菌剂和专用设备,利用微生物把猪粪尿里的碳和氮全部转化锁定在液体有机肥料中,抑制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了全程碳减排、全程消解污泥、除臭、灭蚊蝇,同时生产出高质量的液肥和复合酶。

“同传统畜禽粪污治理方式相比,不仅占地仅需十分之一,还可实现无人值守全智能化管理,大大降低维护投入成本。”在示范点,项目总工程师刘启斌介绍道,“目前已取得第三方机构检测报告,出水符合排放标准。”

当下,武平碳资源全循环利用产业正点燃星星之火。同时推进的试点项目还有:秸秆快速碳化腐熟还田工艺包——在不进行焚烧的情况下,将秸秆快速碳化成易于植物吸收的小分子碳肥,还可灭除秸秆中的虫卵。智慧云厕工艺包——将公厕粪尿快速成肥固碳,还可降低运营成本、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农污改造工艺包——通过无需动力和维护的污水收集处理工程,解决农村污水用电和维护问题,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张丽华表示,下一步,武平拟建设国内领先的碳资源(碳汇)开发中心,将碳汇业务资源集中在这里,实现更多的碳汇管理收入。

探索三产融合带动村民致富村财增收

“新产业”如火如荼的同时,武平县传统产业也因“农综改”受益。

武平是全国最大的紫灵芝生产基地,全县种植面积达4.03万亩,2023年产量达500吨,实现全产业链产值3亿元。而万安镇捷文村作为福建省“一村一品”(灵芝)示范村,则是紫灵芝的主要产区之一。

但长期以来,受困于菌棒研发、精深加工及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难题,产业链发展缓慢。

“农综改”实施以来,捷文村大力实施紫灵芝全产业链项目,建设捷文灵芝科研基地,科研基地坐落于村道旁,主体建筑造型模仿紫灵芝的形态,曲线柔和设计新颖,总建筑面积4440平方米。其中,1号楼建设灵芝产业生产基地,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主要用于灵芝育种、栽培和精深加工,配套研发、生产设施设备及检验检测等设备;2号楼建设灵芝产业服务中心,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主要用于产品研发直播、展销体验、科普研学,搭建起线下种植加工展销和线上销售服务平台。

“科研基地项目建成落地后,我们通过引进灵芝精深加工企业,实现紫灵芝全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助推形成紫灵芝产业集群。”捷文村党支部书记李财林说。

为完善灵芝基地基础设施,科研基地还将重点打造5处“种植+参观+科研+科普”的示范窗口基地以及林下经济科教馆。

“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三产融合,探索制定灵芝种植标准体系和技术标准,重点推动紫灵芝种植标准化建设和品牌打造,实现灵芝产品多元化。”万安镇副镇长刘丽娟说。

同样在强链补链上下功夫,探索三产融合的还有东留镇。

东留镇种植3万多亩芙蓉李及上千亩百香果,因缺少精深加工产业,时常有好果但卖不上好价钱。

为改变这一现状,当地政府引进一批企业推进深加工产业发展。

借此机遇,返乡创业的80后廖雪涵成立了公司,将自己掌握的米酒酿造工艺和果酒、气泡水等新技术结合,研发了百香果味黄酒、芙蓉李鲜酿等果酒,并衍生出10多种芙蓉李加工产品,年产值2600万元。

在廖雪涵的带动下,芙蓉李精深加工产业全面铺开。2023年,东留镇的芙蓉李收购价创历史新高,1000多户农户因此获益。

“三产融合发展是趋势,也是必然。”廖雪涵说。

东留镇有丰富的产业基础,是发展农旅融合的宝地。廖雪涵在黄坊村承包运营“花果东留研学基地”,开展农旅和中小学生研学等特色研学课程,每年可接待团建研学5.3万人次,为村财增收12.45万元。

该基地于2023年入选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龙岩市唯一一家入选的研学基地。由此,东留镇探索形成自有研学品牌,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农副产品销售、村集体持续增收。

借“农综改”东风,武平县先行先试,开展了山区县乡村振兴的新探索。202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增幅4%、限额以上贸易业销售额、营业额增幅7.5%、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幅19.6%。

位于武平县东留镇黄坊村的盛金花场,主要栽培富贵籽。人民网记者 张子剑摄

改革发展的历程是曲折前进的,武平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当地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人才欠缺、品牌培育动能不足等问题。

“正因如此,武平将继续围绕芙蓉李、富贵籽、紫灵芝三大产业,培育村企品牌、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同时,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本土人才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为乡村振兴积累新经验、探索新可能。”张丽华说。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