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绘就宜居宜业苗乡侗寨和美画卷——贵州黔东南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线观察

2024-10-22 10:20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广袤的田野里,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岑巩县的水稻种植基地,阵阵稻香扑鼻,处处展现着丰收的景象。

箱包车间内,忙碌的工人怎么也想不到,手里正在加工的小小相机包,竟然是欧美市场的热销品,在外国电商平台,一个能卖20美元。

沸腾的运动场上,“村超”“村BA”激战正酣,体育运动与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的融合“交响”撩动心弦,尽情释放乐业安居的幸福。

……

一个个幸福和美的场景,汇聚成贵州省黔东南州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新图景。在乡村振兴开新局的广阔舞台上,黔东南州苗乡侗寨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升腾着希望与梦想,一片片田野高产丰收,一座座村庄和谐美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舒展。

乡村特色产业求突破,产业链条不断做精做优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黔东南州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是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天赐宝地”,这些年也涌现了银球茶、蓝莓、太子参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产品。但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不高,也制约着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难以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如何打破本地农业产业“小、低、弱”的突出问题?黔东南州坚定不移围绕“富在农家”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聚焦品种、品质和品牌补短板、强弱项,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时下,麻江县坝芒乡种植的蔬菜持续收获,黄瓜、毛节瓜、四季豆……这些“坝芒制造”的绿色美味,正在俘获着粤港澳消费者的味蕾,创造出源源不断的价值。

“这里的蔬菜在大湾区很受欢迎,基本每天都会发货,1个月要往大湾区发600吨左右。”坝芒乡党委书记潘皇林说。

以合作社、农民“双增收”为前提,带动种植主体(企业)增收和社会面增收的坝芒蔬菜种植模式,让全乡5600亩坝区蔬菜基地,亩均产值超2万元,年总产值突破1亿元,每年每亩劳务工资突破3000元,带动7个村级集体经济均超过70万元,带动300多个散户种植蔬菜3000多亩。

打好特色牌,广袤乡野间,一个个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拔节生长。

在凯里市舟溪镇新中村,这里有60亩的酸汤原料基地,里面种植着52个西红柿品种和5个辣椒品种。在政府的支持下,这里正在建设酸汤原料产业示范点。

“不担心销路,我们直接跟企业签订单,由企业进行收购。”基地负责人潘晓正说。得益于酸汤产业的发展,一些企业直接联系种植基地,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保障自身的食材供应,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增收。

新中村的酸汤原料种植产业,让不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基地工作的村民蒙金华告诉记者,在这里务工,一个月就能有3000元收入,同时还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凯里酸汤产业风生水起,拉动当地农业实现“接二连三”,带动越来越多当地农户在家门口销售农产品。以贵州玉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去年收购农产品原材料的费用超过3000万元。

黔东南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各地充分挖掘特色资源优势,不断延伸完善产业链,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不断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乡村建设显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可感可及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好的村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走进雷山县丹江镇脚猛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收拾齐整的农家庭院。房屋与周边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相互映衬,一个个“点缀”在农家小院四周,村民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打造的“微景观”让人眼前一亮。

“改造完成以后,房前屋后环境好了很多,再也闻不到臭味了,蚊虫也少了,生活环境现在是变得更美更宜居了,心情好了很多。”脚猛村村民文春荣说。

脚猛村和其他村寨一样,通过不断创新乡村建设模式,奋力打造乡村振兴地方样板,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别看现在这么干净,前几天街道上全是淤泥,都是村里的党员清淤疏通的。”三穗县滚马乡德明村党总支书记孙春忠说,前段时间德明村遭遇汛期洪水过境,全村广大党员第一时间闻“汛”而动,“弃”小家不顾,主动到村委会帮助街道清淤和村庄恢复重建。

“以前,我们村里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垃圾乱丢乱倒,就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到处臭烘烘的。不过现在好了,村里的池塘变清了,还有文化广场可以跳广场舞,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德明村村民肖永丽感叹地说。

景美民富添活力,乡村风貌日日新。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

在凯里市舟溪镇曼洞村青曼苗寨,生态环境良好、民族文化浓郁、人文印记丰富、农文旅融合发展,这个古老的苗寨焕发出无限生机。

青曼苗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1984年被贵州省命名为第一批乡村旅游村寨。这里保留着纺织、刺绣、染布等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其中“苗族织锦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现在村里修了非遗馆,就连闲置的老乡政府和道班房都被改建成了特色民宿,老村委会办公楼及接待木楼也改造成了康养体验中心,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多了。”说起村里发生的变化,曼洞村纪检监督员龙才感慨不已。

看山,苍翠欲滴;望水,碧波轻荡;进村,赏心悦目;入院,别致静雅……行走在黔东南州,无论是广袤田野、喧嚣城镇,还是和美乡村……大手笔和美城乡的建设次第展开,陈色褪去、绿意渐浓。

乡村治理作示范,“三治”结合效能稳步提升

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

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曾经滥办酒席、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然而,自2014年春节以来,这一传统陋习得到了有效治理,得益于村党支部倡议修建的“合约食堂”。

“这家母猪下崽了,要请吃酒;那家新装了一扇门,也要请吃酒……不仅如此,礼金也从以前的10元、20元,涨到后来的100元、200元,甚至更多。”共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安厚说,过去的甘溪侗寨,村民受传统观念影响,无论大小事都要办酒席,礼金也水涨船高,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沉重负担。

为改变这一现状,共和村党支部经过深入研究,决定修建一个集体食堂,将村里的红白喜事统一集中到食堂来办。这一倡议得到了全寨100多户村民的积极响应,他们捐木、捐工、捐款,历时一年建成了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的两层村集体食堂。食堂由村民合力办起,通过村规民约方式进行管理,因此取名为“合约食堂”。

“自从有了‘合约食堂’,送礼的金额变少了,也有了更多时间挣钱。”共和村雅田组村民杨序柏说。

“合约食堂”在甘溪侗寨的成功实践,使得滥办酒席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大操大办之风受到遏制。村“两委”进一步在雅田等自然寨推广这一模式,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

与此同时,共和村创新施行“合约食堂+社会治理”模式,打造“合约食堂”升级版。通过“合约食堂+节约富民”,全村办酒场数逐年下降,累计减少节约送礼等资金约300余万元;“合约食堂+两禁一限”使得群众电、炸、毒鱼现象销声匿迹;“合约食堂+清洁风暴”让村寨常年干净整洁、清爽宜居成为常态;“合约食堂+道德讲堂”则提升了村民整体素质,群众精气神更足。

“三治”融合善治,黔东南州各地持续引导农村完善村规民约,探索推广“寨管家”“群众会+”等村民自治新模式;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基层治理机制;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加强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开展平安建设,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实施“积分超市”、评选“示范户”等,树立文明新风。

“我们成立了柑子院自然寨管理委员会,配备委员8人,实行‘3+N’科学模式管理,在乡风文明建设、村容寨貌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村民自治管理。”三穗县瓦寨镇柑子院村党支部书记杨长友说,通过“党组织+寨管委+院坝协商+群众”的模式,每月召开1次院坝协商会,每季度进行1次环境卫生评比,引导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户户参与、人人动手,早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目标。

如今,放眼黔东南州乡村大地,产业更旺了,村子更美了。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