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生活比城市还幸福”——回访湖北鄂州市鄂城区峒山村
镜头回放: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峒山村考察,走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秸秆气化示范基地等,了解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同村民进行座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总书记留下的条条指示、句句嘱托,为峒山村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峒山村因境内有峒山而得名,这里有山、有水、有良田。然而,多年前的峒山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在“不上不下”的水平。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峒山村考察,同村民进行座谈。总书记留下的条条指示、句句嘱托,为峒山村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知不足而奋进的峒山村,从一个处处平庸的小山村,逐步发展成为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摆脱“安于现状”
“穷三山,富月山,不穷不富是峒山”,说的是峒山村曾经“安于现状”的样子。
“家门口就是露天旱厕、臭水沟,村里连个垃圾桶都没有,垃圾堆在一起,每天焚烧垃圾的黑烟冒个不停。”被问起峒山村以前的样子,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早年间的峒山村生活环境差,经济发展缓慢,不少人选择举家外迁或外出打工。“当时村里基本没什么产业,村里70%的人都在外打工。”峒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占志启说。
“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时,和我们拉起了家常。他的话语亲切平实,提出的发展路子也很实际,真是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峒山村的幸福生活是总书记领着我们奋斗出来的。”占志启感怀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村里调研期间,总书记叮嘱大家,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人心思进,峒山村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下决心撕掉“安于现状”的标签,走上了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子。
如今的峒山村一年一变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绿色生态产业蓬勃发展,村民生活红火幸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村民的普遍感受是水质变好了,山色变绿了,空气也清新了,“城里的亲戚都很羡慕”。
向土地要产业
峒山村的前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国营农场,土地广阔,河湖纵横。
在打工潮的背景下,村里上千亩的肥沃土地面临着大面积撂荒的风险。“不少人想挣快钱,村里不富裕,留不住人。”占志启告诉记者。
农村发展离不开产业,而农村产业的根子还是在土地上。为了改变现状,村里成立了农业发展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分散在村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尝试走规模化、集约化的生态农业道路。
在土地上做什么样的文章才能实现种地、赚钱两头甜?村干部到外地学习时了解到“虾稻共生”模式,总结好养殖经验回村进行推广,先在村集体耕作的土地上小规模尝试,然后再向村民推广。
“龙虾咋能和稻子在一起呢,那还不把粮食全吃光了。”种粮大户陈开焱告诉记者自己最初的“怀疑”。几个月后,小龙虾卖出了好价钱,粮食产量也不少,让村民们服了气。
总书记视察峒山村,陈开焱是当时参与座谈的人之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加坚定了陈开焱种粮的决心。
2014年,陈开焱将43亩地全部改种水稻。在陈开焱等种养大户的带动下,很快全村80%以上村民都开始尝试“虾稻共生”模式,收入也翻了一番。
土地集约化为村里发展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创造了条件。峒山村通过引进特色农业产业以及先进技术,打造“万亩稻虾”“万亩水产”“万亩特色种植”等产业,并注册“峒山”牌农副产品统一商标,峒山大米、峒山水产、峒山西甜瓜等品牌效应正在加速形成。“全国多地的餐桌上都有来自峒山村的小龙虾。”占志启笑着对记者说。
村里还引进兆恒集团、三一重工集团等外部市场主体,投资建成嘉禾现代渔业科技公司、打造鸿峒田园综合体等。通过把部分流转土地交给企业,实行统一管理、专业经营,达到增加村集体收入、吸纳当地村民就业的目的。
峒山村一年上一个台阶,生态农业项目由2013年的4个增至2022年的2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3年26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460万元。
“幸福不动产”
峒山村的二楼会议室,仍保留着当年总书记同部分村民座谈时的会场布置。如今这里变成了湖北省党员教育基地,每天都要接待大批游客,参观、旅游、研学团队络绎不绝。
除了红色旅游,绿色资源也是峒山村的一大特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宜居宜业宜游,一直是峒山村的发展目标。
生态农业项目落地峒山,村容村貌也随之发生变化。“现在的路面更宽了,道路也硬化了,再也不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占志启笑着说。
峒山村通过大力开展村湾整治,在村内、路边建成绿化带,完善农村“四好”公路,投资兴建垃圾回收转运站、无害化卫生公厕,实现了秸秆回收、雨污分流、管网入户等目标。
现在的峒山村已成为宜居文明的示范村。2017年,峒山村被纳入省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2018年,峒山村被列为全国首批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示范村。
环境变美、生活变好,返乡创业青年越来越多。“我是看这里的风景好才回来创业的。”曾在上海打拼的返乡青年陈川坦言。
2022年,陈川投入上百万元创办栖客露营基地,围绕十里水杉林,开发露营、餐饮等业务,招聘当地村民就业,每到周末这里人气很旺,需要提前预订。陈川还有更长远的眼光,他认为以后鄂州花湖机场建成投运,峒山村会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村里还规划建设多处乡村景观,逐一对古树、古屋、古道、古井等资源进行登记保护,最大限度留住文脉、保护环境,将乡土文化与绿水青山融为一体。
优良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村民的“幸福不动产”。游客接踵而至,70%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了“放下锄头”就能“穿上行头”,赚钱、顾家两不误。
近年来,峒山村通过融合农文旅、贯通产加销的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集民宿、观光、采摘等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2022年,农业产业基地总产值达1.8亿元,带动安置村民就业700余人,2023年,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3.65万元。
“乡亲们守着绿水青山就能过上红火日子,大家的荷包鼓鼓的,幸福感满满的,村里的生活比城市还幸福!”占志启骄傲地说。
在峒山村人们可以尽情赏荷塘美景、游连片水杉林、听蝉鸣声响,品峒山宴、住峒山民宿……“峒山红、峒山绿”农文旅品牌正以“沸腾”姿态多点开花、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