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玉米地里的“擂台赛”(秋收进行时)

2024-10-12 10:40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图①:未施菌剂和施用菌剂玉米(右)成熟期的穗部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黄 超摄

图②:未施菌剂和施用菌剂玉米(左)大喇叭口期的生长情况。

图③:未施菌剂和施用菌剂玉米(右)抽雄吐丝期的根系生长情况。

图②③均为刘咏梅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制图:蔡华伟

金秋十月,粮满大地。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滹沱河蜿蜒向前,秋风吹过玉米地,沙沙作响。

南岗镇小客村的种粮大户祁银锁一早就来到田里,等着从保定赶来的河北农业大学师生。这是农大的一片攻关试验田。

“叔,来了啊!”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生吴伟远远看见祁银锁,热情招呼,“您家玉米收了吧?”

“早几天就收了,亩产1200斤,还不赖。”祁银锁迎上去,“今天来瞧瞧你们的。”

今年“三夏”,农大师生与祁银锁约定了一场“擂台赛”。

滹沱河周边农田多是砂质土壤,保水保肥性差,不利于庄稼高产。农大在这里设立“百亩攻关试验集群”,定期采样做试验。

“通俗地说,就像先给土壤‘体检’,再配‘营养餐’。”带队教师薛澄介绍,针对不同土壤的实际情况,通过施用不同类型微生物菌剂,来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进而实现增产。

与土地打交道30多年,爱动脑筋的祁银锁在自家田里也做起了试验:一块地分成两部分,一边只用化肥,另一边还用了养殖场粪水,“这是摸索出来的土办法,想试试到底能不能增产。”

7月的一天,农大师生来到试验田,测定株高、茎粗以及叶绿素含量。祁银锁也兴冲冲地跑去看。

只见一米见方的土坑里,教师张猛正带着几个学生观察土壤剖面,“耕层大约有25厘米,往下就是砂土,属于培肥型中低产田。”

“俺的地也这样。水少了,怕旱;水多了,肥就冲跑了。”祁银锁接过话茬,“你有嘛好法儿?”

“我们用了秸秆还田、优化施肥的方法,还施了微生物菌剂。”顺着张猛手指的方向,几组地划分开来,写着不同菌剂名称的几块标牌立在地头。

“俺家地里也做试验哩,帮瞧瞧去?”祁银锁发出邀请,师生们起了劲,说走就走。

来到自家的玉米地,祁银锁自豪地介绍起他的“土方”。

“连年直接大量使用粪水,土壤容易盐渍化,产生病虫害”“微生物菌剂促根增产,还能抗病”“上半年咱试验田里的小麦,增产两成多”……学生们议论开来。

“可我用这个办法,效果也不错。”祁银锁说,“你们的菌剂真管用?”

“叔,从现在起咱打个擂台咋样?等入秋打玉米看结果。”年轻学生初生牛犊。

“好,那就比比看!”种粮大户也不含糊。

玉米一天天长高,农大师生多次往返学校与试验田,仔细观测记录长势,取回不同样品对比分析……祁银锁也一直惦记着这场“擂台赛”,经常到田里察看庄稼长势。

转眼到了秋收,玉米地里又热闹起来,迎来收割前农大师生的最后一次取样。

“现场能测出产量吗?”祁银锁钻进试验田问道。

“科学的数据要回实验室才能分析出来。”教师许华森解释,“但是,现场可以做一个直观对比。”

他从几块田里各掰一些玉米,依次码放,“这是施用不同类型菌剂的玉米,您看看,有什么区别?”

祁银锁是个明眼人:自己地里的比最大的短了两三厘米。

“普通的是16行、每行34粒,咱们的是18行、每行38粒。”有学生快速报出结果。

“这场‘擂台赛’还是大学生赢了!”祁银锁竖起大拇指。

“谁赢不重要,我们就想做个示范。”吴伟一拱手。

“马上要种冬小麦,指导指导我成不成?”祁银锁说。

“成啊!”许华森爽快地掏出手机,“留个联系方式,有啥问题随时找我。”

围拢过来的农民也议论开了,越说越热闹。玉米地里荡漾着丰收的喜悦。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