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智慧农业科技助力“天府粮仓”建设

2024-09-26 09:18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成都9月23日电 题: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智慧农业科技助力“天府粮仓”建设

新华社记者唐文豪

22日,在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天星村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庆丰收主场活动现场,两台无人收割机有条不紊地在稻田里作业,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它们的作业行走精度始终保持在2.5厘米内。这里的智慧无人农场自建成以来,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们尝到了智慧农业的“甜头”。

依托北斗卫星导航、5G等技术,智慧无人农场核心区3000亩耕地已经实现耕、种、管、收关键环节全无人作业,农田环境全天候实时监测。

在新都区昌平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各式农机整齐停放着,一些农机挂着摄像头,驾驶舱内架着一台控制面板。

“这就是无人农机。”负责人陈道松介绍说,“我有七八台农机都做了智慧化改造。比如无人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非常好用。”他算了一笔账,以无人插秧机为例,以前需要一个人开,另一个人放秧盘,现在仅需要一个人就行。

“它规划的线路比我们经验老到的农机手还合理。”陈道松乐呵呵地说,“省人工、省油、省时,综合算下来一天能节约300多元。”

新都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总规划师孟桂林介绍,定制5G网络实时传输农机画面,再通过AI识别、分析、计算,无人农机可以自如地在田里作业。经专家测算,与人工驾驶相比,无人农机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2%,相当于在核心区新增了60亩耕地。

据介绍,今年新都区智慧无人农场核心区水稻测产亩产达到730公斤,同比增产50公斤。

耕种成本降低,生态效益也不断显现。依托精准的气象监测和农业“四情”监控,智慧无人农场实现了智能管控,精准种植。

在位于天星村的四川流航农业有限公司,一块2米多高的屏幕上,11个窗口界面不断更新着大田的各项“身体状况”,这是智慧无人农场的“大脑”——“智慧农场云平台”。300多个传感器分布在核心区稻田、提灌站等各处,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数据,进行精准施药施肥,可以显著节约农药、化肥投入。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积蓄动能。孟桂林表示,未来智慧无人农场还将实现产销对接、农商直供等新业态,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让种植户和消费者都能受益。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