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谦:协同土壤健康和盐碱地治理 建立适应国情的评价标准体系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焦梦)日前,在第三届耕地保护与盐碱地综合利用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副主任王谦强调协同土壤健康和盐碱地治理,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土壤健康评价标准体系。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近20%的人口。但中国耕地基础地力对于粮食产量贡献率仅为50%,而欧美达到70%-80%,这就说明我们的基础地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王谦表示。
盐碱化对土地、地下水等产生严重危害
王谦详细介绍了盐碱化对土地、地下水等的严重危害。盐碱通过渗透胁迫和离子毒害,导致营养元素不平衡,以及导致土壤生物多样性降低、团粒结构破坏,对粮食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高浓度的钠离子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高PH值使土壤养分有效性降低,土壤中氮的流动性弱,氨的挥发速率增加,这也会导致温室气体释放的增加。土壤的磷酸酶活性降低,有机磷矿化分解受到限制。盐胁迫直接损害到植物质膜,导致植物体内活性氧大量累积,根际微域中的离子竞争可以导致营养元素的缺乏,高PH值还会影响细胞壁的延伸,抑制了根毛的生长。
此外,盐碱也会导致土壤中氮反硝化和淋溶损失增加,导致地下水中淋溶氮的增加,降低了作物对养分氮的吸收,它不仅影响了农作物,同时也会导致地下水污染增加。盐碱地中作物缺磷的现象比较严重和普遍,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与土壤的盐碱度呈负相关,盐碱降低了土壤中磷的有效性。
她举例说明了盐碱化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土壤含盐量每增加千分之一,水粉性团聚体减少0.64%,有机质含量减少5.6g/kg,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减少0.005,集中可利用的水每立方米减少了0.04立方厘米。小麦产量每公顷减少1吨,玉米产量每公顷减少1.5吨。”
建立土壤食物环境健康的耦合关系
传统的改良盐碱地主要是表层抑盐、中层脱盐、底层控盐,深层排盐,还是有一些局限性,或者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风险。比如靠水压盐,淡水缺乏的新疆等地区盐碱地改良就会受到限制,干旱区长期滴灌也会造成土壤积盐。脱盐区次生盐渍化风险比较大,暗管排盐投资高限制大规模应用。这是目前盐碱地传统治理方式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盐碱地治理过程排出的盐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这些盐的去向以及它对下游到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应该作为我们后续盐碱地治理重点关注的内容。”王谦表示。
土壤除了提供生物生产力外,还具有水质净化、气候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功能,土壤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动植物和人类的健康。 王谦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土壤-食物-环境-健康这样的耦合关系,通过管理土壤实现土壤健康,促进我们可持续发展。”
王谦从生态环境的角度阐述了对土壤健康的理解:土壤健康是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土壤的健康程度代表土壤作为有生命的系统能够持续而稳定地提供生物生产力,形成养分循环,提供水质净化、气候调节、土壤固碳、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促进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首先我们把土壤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不是孤零零它的化学元素有多少,它的物理性质是什么样,而且在这里面除了考虑它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以外,同时还考虑了它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土壤健康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多过程互动,多功能协同的复杂系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王谦说。
她表示,单一指标无法揭示土壤健康,急需建立多目标协同的评价新方法与新标准,需要同时考虑到农业的增产提质增效,还有生态环保等与土壤健康相关的内容。
土壤健康和盐碱地治理综合考量
王谦建议将土壤健康和盐碱地治理结合起来。在盐碱地治理中第一步是消除土壤障碍因子;第二步是强化土壤生物过程,提高土壤免疫力,抵抗力和生物多样性,构建健康土壤的食物网、生态网;第三步是提高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持续提高生产力,提供优秀优质的产品,增加土壤碳库和养分循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这样的三个步骤在盐碱地的治理过程中实现土壤健康的培育路线。
她强调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增加土壤有机质会形成土壤碳汇,是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是提高肥力和土壤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粮食安全重要路径。通过系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防控土传病害及线虫,调理盐渍化等综合手段,在保护耕地同时提升土壤健康水平,实现增产增效。
对于盐碱地综合治理的路径,她建议一是盐碱地土壤健康培育过程,协同产能提升创新技术,协同治理。二是构建盐碱地改良土壤健康评价体系,在土地交易中实现良田良价。三是建立我国土壤碳汇评价标准,同步与国际接轨,争取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四是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土壤健康评价标准体系,为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