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八百里瀚海”向“绿”而生

2024-08-16 09:3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长春8月15日电(记者薛钦峰 张玥)东北松嫩平原的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主要分布区之一。这里曾因农作物难以生长和长期偏旱被称为“八百里瀚海”。近年来,随着引水工程的建设和盐碱地改造项目的深入实施,不长草的盐碱地逐步成为绿色的稻田,“八百里瀚海”正在焕发新生。
  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让字镇号字村的地头上,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微风吹过,能闻到阵阵稻香。去年年初,这里还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过去春天刮大风,把碱土刮起来,严重时什么也看不清。”号字村村民王长富说。
  “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几棵,秋后不收啥。”过去在吉林西部地区和黑龙江部分地区,贫瘠的土地加上“十年九旱”的气候,当地村民不仅生活环境较差,较低的粮食产量也让村民们日子过得紧巴巴。
  去年,一家从事盐碱地改造的农业企业来到号字村,平整土地、修渠铺路,增施改良剂和有机肥,灌水洗盐,然后在农田里插上了稻苗。去年秋收,稻田里有了收获,虽然产量不高,但是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今年,我们继续增施有机肥,种植了耐盐碱水稻品种,预计产量比去年大幅提高。”该农业企业负责人石健说。
  近年来,吉林、黑龙江实施了一批引水工程,把水引入贫瘠的盐碱地,为盐碱地治理和改造带来可能。吉林相继实施河湖连通、引嫩入白、松原灌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吸引了一批农业企业、科研院所扎根盐碱地,探索盐碱地改良技术和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
  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互助村,这里过去有大片荒芜的盐碱地,村民曾尝试开荒种地,但都因为不打粮而放弃了。近几年,这里建立起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十余家企业、科研院所探索实践,形成了多种使盐碱地快速改良成丰产稻田的技术模式。
  2021年以来,吉林省通过开发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实现新增耕地38万亩。走在大安市大岗子镇的乡间路上,两侧随处可见大片的稻田,这几年大岗子镇7个村通过土地整治项目,把大片盐碱地改造成了稻田。该镇双岗山村共增加了近100公顷稻田,村党支部书记于万宝说,不长草的盐碱地变成了绿油油的稻田,不仅生活环境变好了,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带来近70万元的收入,村民的物业费、取暖费全部由村集体出资。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曾经“只长碱蓬草,不长豆和粮”的盐碱地,正加快变身生态家园和鱼米之乡。在肇源县鲶鱼沟湿地,鲶鱼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引来嫩江水,改造形成3万亩稳产田和12万亩人工湿地,生态改善吸引了鸳鸯、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各种鸟类。肇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曹桂海说,通过多年探索,肇源县形成了把水利工程改良、农业耕种改良、生物和化学改良有机结合的盐碱地改造之路。目前,肇源县已有50多万亩盐碱耕地变为亩产1000斤以上的稳产田。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