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从乡村出发 书写南方国家自己的故事

2024-08-13 10:02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几个月前,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助理教授班科莱在家乡塞拉利昂做田野调查时,通过一位去当地做讲座的学者,辗转知道了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农民研究》杂志将举办第五届全球青年学者“农政与发展”研习营的消息。在报名并提交论文初稿后,他通过选拔顺利入营。

为期两周的研习营学习中,共有来自全球32个国家63所大学(学术机构)的76位青年学者,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以下简称“人发学院”)聆听中国“三农”发展故事,探讨交流全球发展问题,并在北京考察城乡融合发展,赴太行山区的河北易县吃住于农家、感受真实的中国乡村。

“真幸运我遇到了那位学者,真幸运我参加了研习营。”班科莱回想起来感慨不已,“中国让我大开眼界,很多方面比一些发达国家做得更好。我的研究方向是妇女土地权益,许多老师和营员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

培育英才 提升南方国家话语权

近年来,跨国学术交流合作日益常态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国际学术版图与知识系统中,西方发达国家仍占据中心与主导地位,学术资源分配不平衡,全球南方国家和地区话语权亟待提升。

“研习营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以学术研究为切入点,与南方国家学员深度交流如何讲好自己国家的故事。”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教授叶敬忠告诉记者。

2015年,时任《农民研究》杂志主编、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兼职教授萨图尼诺·博拉斯,与时任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院长叶敬忠,开始筹划为来自全球南方的青年学者开设研习营,以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学术交流环境,支持全球南方国家和地区年轻学者的学术共同体建设。

2019年,在叶敬忠、萨图尼诺·博拉斯和南非西开普大学教授露丝·霍尔的发起下,中国农业大学人发学院联合《农民研究》杂志、未来农业联盟,在人发学院共同举办了首届全球青年学者“农政与发展”研习营。此后研习营在线上举办两届、南非举办一届,今年夏天重回中国。

“2019年我们收到约750份申请,在综合考量国家(地区)、性别、机构、论文质量等后,筛选出35个国家的55名参与者,女性参与者达到67%。”萨图尼诺·博拉斯说,“今年我们收到了450份申请,从中筛选出来自32个国家的76名参与者,毫无疑问,他们是本国、本地区在该领域内的佼佼者。”

每届研习营围绕土地制度、人口迁移、性别研究、气候变化、食物体系等农政与发展领域重要议题进行交流讨论,既包含农政研究理论与方法、学术文章投稿与发表等授课模块,又包含组内互评、讨论回应等演练。

“如今,在许多国家,农业资本集团越来越强大,他们组织规模化耕作,一定程度上带来垄断效应。在各方因素影响下,世界各国依赖农业生存的庞大农村人口该何去何从?我们这些研究课题,对于政策制定者和农民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露丝·霍尔说。

研习营得到历届参与学员普遍好评,不少学员表示,研习营除技能培训外,更为全球南方国家年轻学者代表搭建了可持续的学术研究与行动实践平台。据统计,首批学员在《农民研究》杂志共发表15篇论文,前四届学员累计已发表国际前沿期刊论文60余篇,有效扩大了南方国家的国际声量。

来到桑岗 实地感受中国普通乡村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桑岗村,一个位于太行山深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北方村庄。1996年,叶敬忠初到桑岗村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村民的贫穷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他决定长期关注这片土地,在组织开展研究实践的同时,逐步帮助村民改变生活现状。

28年来,一批又一批师生在叶敬忠的带领下,与桑岗村及县乡政府一同为改善村里道路、灌溉、饮用水等基础设施出谋划策,推动村民能力建设,传承乡村文化,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探索新的减贫和乡村发展之路。

本届研习营最大的特点是在往届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设了5天桑岗村实地研修的环节。老朋友叶敬忠带来了异国新朋友——他们与村民同吃同住,亲身感受中国农村的真实样貌。

“正如叶教授团队所做的,参与式行动研究意味着学者要同所研究的社区共同努力,对其产生社会影响并帮助其积极转型,这无疑需要很长时间,需要一届又一届师生的传承。”来自哥伦比亚的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博士生伊塔约莎拉告诉记者,“在桑岗村,我们了解到这里28年来发生的巨变,也学习到学术研究机构与乡村保持长久连接的方法。”

“在菲律宾,许多小农户并不具备单独进入市场的能力,只能等中间商收购农产品,大部分利益被中间商获取,小农户连讨价还价的资格都没有。”来自菲律宾的中国农业大学在读博士生卡洛告诉记者,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桑岗村的“巢状市场”,这是农村生产者与城市消费者之间出于信任直接对接形成的农产品销售网络,没有中间商赚取利益,农民在产品销售中能获得更高利润,城市消费者也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到健康的农产品,一举两得。

在研习营学员眼中,桑岗村“每个村民都十分开放、坦率、友好”,愿意为素未谋面的人打开自家大门。

来自缅甸的悉尼大学助教艾伊,从正处于冬季的澳大利亚来到中国,因为不适应炎热的环境而中暑。“当时我头晕咳嗽得厉害,暂住家庭的户主赵文录叔叔立刻跑去药店买药,很快缓解了我的症状,令我十分感动。”艾伊连连称谢,“不仅如此,阿姨做的中国菜很好吃,和村民们跳舞很愉快,负责村庄建设规划的王海强老师对村里建筑设计的介绍令我耳目一新……在这里,我能暂时忘掉生活中的烦恼,享受美好时光。”

知己知彼 探索中国故事更优讲法

叶敬忠坦言,举办研习营主办方有两点“私心”:一是希望这部分未来的世界学术精英,能够记得他们曾在中国参加研习营的美好经历,成为友华中坚力量的组成部分;二是希望在与各国学员的交流中,了解我们应该向国际社会讲述哪些令他们更感兴趣的中国故事。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在于华丽的辞藻,最重要的是,要对国际社会有充分的了解,明白该讲什么故事,用什么方式去讲。”叶敬忠说,“结合与历届学员交流的情况和我的过往见闻,我认为,中国的土地制度、对小农户权益的保护和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政策等,就是很能打动人心的中国‘三农’故事方向。”

谈起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历程,曾做过深入研究的萨图尼诺·博拉斯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和工业飞速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但近年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其他国家能从这段历史中向中国学到很多东西,但大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达成平衡发展会是一段漫长的历史,想要达成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长期以来的政策引导是关键。”

来自厄瓜多尔的博士何塞毕业于牛津大学,十年前曾在宁波大学学习过两年中文。再次回到中国,他感慨中国的巨变,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提升,高速公路和快递成为联通城乡的重要渠道。“我觉得中国的土地制度很好。同时,中国通过卫星和先进的遥感技术监测土地的用途及物理信息等,这样能够更好地落实保护农业用地。”他告诉记者,拉美和非洲的很多国家没有土地改革和土地数据库,学习中国的土地管理经验将有助于解决许多土地冲突问题。

“2020年,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伟大的成就,证实了中国乡村发展成果是惠及广大农民的,而不是被少数资本集团所攫取。”伊塔约莎拉说,“中国小规模、多元化的乡村产业发展,改变了大家‘产业一定要是大规模的’这种认知。”

“这次来中国,我看到了许多我们国家所欠缺的东西,比如知识群体与农村的紧密联系、高水平农业机械化、高效公正的乡村治理等。”班科莱说。

谈及未来,叶敬忠表示研习营会一直办下去,希望每两年办一届全球性研习营,中间间隔的年份,在各个区域开展相对小规模的区域性活动。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