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治水兴农润三秦

2024-07-16 09:52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每周一三五,陕西省安康市瀛湖生态旅游区漂浮物打捞队队长尤应武和他的队员们都会载船、带着工具在水域例行巡护作业,相较于以往用渔网打捞,技术升级后,机械船和人工配合起来效率提高不少。“环境好很多,工作有意义”是他对10年打捞经历的朴实总结。

瀛湖岸边的桥兴村,每逢节假日,在自家房子里当上民宿管家的村民梁永菊忙碌且充实,当地文旅投资公司让民宿走上精品化路线,“湖景房”常常订满,她需要为每一位来此体验生态游的客人认真安排行程,很难有时间感叹6年前开始作为上岸渔民吃“旅游饭”的安稳富足。

当地群众的幸福感,登上瀛湖游船的观光者也能有所感受。6月末的瀛湖,水位虽不高,但难掩湖光山色浑然一体的翠美;船已靠岸,甲板上的游客却恋恋不舍,与宽阔山峦间的碧波合影留念;岸上满树的杨梅惹人生津,走地鸡四处觅食……依水而生、护水获益的可持续生产生活模式背后,是安康市对这片77.8平方公里水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的坚实践行。

安康瀛湖是陕西近年来推行水工程、水生态、水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建设的缩影。从关中到陕南,具有陕西特色的水利现代化建设既脚步铿锵,又润物于无声。

惠一村人——

改造设施利民生

“现在不用去打井水,方便得很,水质也好多了!”咸阳市三原县西阳镇东寨村村民殷克亭见证着多年来当地用水方式的转变:从20世纪90年代各家各户取用井水,2009年村里定时供自来水,2016年开始24小时供水,到现在用上了插卡水表,看着拧开水龙头涌出的强劲水流,年过七旬的殷克亭感慨不已。

三原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属于资源型、水质型缺水县。而现在,不只是“不洗旱澡,告别旱厕”,东寨村村民用上水、用好水已经成为一件“无感”的事。这源于三原县多年来对完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所作出的不懈努力。2021年,该县针对东寨村这一县城管网延伸供水工程受益村,进一步组织实施村级管网提升改造工程,改造村级管网10.46公里,将管道材质、水表样式、检修阀门等配套设施硬件进行全面完善,工程实施后,管道质量提升、漏损降低,供水保证率达到95%,村内的工艺污水站也已实现全村污水进站处理。

好水做好面。移步走进东寨村年产1000吨空心挂面及农副产品展销中心,加工车间的工人正熟练地在挂面生产流水线上操作。

“之前自来水的水量较小,供水时断时续,村里管网工程改造后,可以随时满足面条生产需求。”东寨村空心挂面厂厂长姚建华说,“以往用井水和面,含碱量较高,现在水里杂质少了,挂面口感好,味道也更纯正了。”在水质和水量“双提升”的加持下,这个集产展销于一体的标准化基地,既保留当地挂面生产的传统手艺,又改变以往小作坊、分散式的经营模式,带动了80余位村民就近就业,可增加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以上。

嵯峨镇屈家村寨子组的蛋鸡、肉牛产业因村级管网更新而快速发展,鲁桥镇东里村入驻60余户餐饮店铺的饮食文化街得到用水保障……在三原县加快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供水能力的提升为当地特色产业加速前进提供持续的支撑保障,更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兴一方业——

精细灌溉提质效

来到宝鸡市眉县,随处可见“眉县猕猴桃,酸甜刚刚好”的标语,这里的猕猴桃年总产量53.5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1/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来源于该产业。

6月末的眉县高温少雨,也正值猕猴桃生长关键的膨大期,距离果实成熟采摘还有两个月。该县横渠镇的一处300亩猕猴桃种植园正在进行喷灌作业,只见一条条带喷孔的黑色管道平行横铺果地,均匀地向果树和地面喷洒细水流,种植户只需在旁边观察灌溉情况即可,无需更多的下地操作。

张鑫在当地从事猕猴桃种植近20年,在他看来,炎炎夏日里对喜水的猕猴桃进行灌溉维护,已经不是一件“累差事”。“现在浇地只需打开管道开关,比以往通过明渠大水漫灌省时、省力、省水。”张鑫说。2018年,由当地政府出资,农业农村局、水利局、所在的石头河水库灌区和农户多方联合,开始推行猕猴桃种植区管道喷灌改造,使每亩地的用水成本从50余元降低到20余元。

眉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陈辉介绍,喷灌技术不仅节水,还为实现水肥一体化提供了渠道,无需依靠人力单独施肥,目前该县正在向定制化灌溉施肥的方向发展,在最大限度发挥水利设施作用的同时,将种植户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对种植户而言,灌溉方式的改变,既能降本增效,又能培优提质。张鑫说,营造种植地的“小气候”对于猕猴桃的生长尤为重要,喷灌能明显提升果树周围的湿度,减少日光灼伤导致坏果落果的不利影响。

据了解,横渠镇所处的石头河水库青化灌区控制灌溉面积1.9万亩,主要采取自压输水地下固定管网,总干管全长10.2公里。自灌溉方式优化以来,渠系水利用率从0.43提高到0.81。逐渐向全县推广的节水喷灌技术和模式,正在帮助当地猕猴桃种植户多快好省地耕耘那引以为傲的酸甜滋味。

护一江水——

多方共治护生态

在汉中市,循着汉江溯流而上,便来到宁强县汉源街道汉水源村。在长仅4公里、但落差600米的源头河道水域,能饱览雄、险、幽、秀等特色的多重景观。顺着步道逐级登攀,山涧流水时急时缓,身边绿树环抱、蝶鸟相依,置身其中,微湿的清风拂过,外界的暑热被隔绝。这条溯源之路上,不仅有来此亲近自然的游客,还能看到护河员和捡拾垃圾的志愿者。

手提垃圾袋、身着红马甲的宋桂云是宁强县北关小学的一名老师,她3年前加入的“光影圆梦”志愿服务队每月都会定期、自发组织10余位来自当地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进行2~3次清理汉江源河岸和步道垃圾的活动。“只要我有时间就会来参加,自己以身作则,就能更有底气地向孩子们宣传爱护水源的重要性。”宋桂云说。

近年来,这些陪伴并守护汉江源头的人都有一个共识:游客热爱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越来越高。现在垃圾十分罕见,垃圾袋空空如也成了令人欣喜的“收获”。

对志愿者而言,沿河前行的每一步,都是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守护好这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所作的贡献,而全县的努力还在于因地制宜的流域综合治理。宁强县水利局局长高正宝介绍,2013年起,该县采取以工程建设补防洪短板、以生态治理护源头水质的柔性治水方式,系统性治理汉江源头,现已在县内汉江流域新建堤防21.4公里,绿化河岸4.2万平方米,形成人工湿地20余亩,河流面貌得到显著提升。

汉水源村党支部书记王光俊说,近年来,得益于当地的生态涵养优势,该村积极发展千亩茶叶、中药材种植,农家乐、民宿集群等文旅产业也开始起步。

汉江流域生态绿美的回馈不止于此,顺流而下,来到地处汉中市中心城区的天汉湿地公园,在汉水女神雕像下,穿城而过的江水携着“两闸三桥”、莲花满池、水鸟翔集的画面充盈眼帘,踏足于此的游人都不禁感叹“一江两岸”的壮阔秀美。这座因势利导,集水工程和水文化于一体、水域面积6平方公里并涵盖大小岛屿219个的生态“幸福园”,早已是汉中市民休闲活动的心仪选择。

三秦治水,水润三秦。放眼陕西全省,注重对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水利工程的合理开发建设,不仅惠及民生、赋能产业,水生态系统形成的良性循环也滋养着当地百姓,人与自然正在达成可持续的“双向守护”。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