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别号“牛书记” 富民“牛产业”

2024-02-01 09:54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说起昭通小肉串,相信到过云南省昭通市的朋友一定不陌生。这个“夜经济”里的首选美食,一口一串,满嘴留香,味蕾得到极大满足,让人欲罢不能。小小肉串,不但好吃,背后的故事也很精彩。

昭通市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是大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这里平均海拔1880多米,出门便是山,过去交通不便,发展更是困难。出生于此的丁琪年少时就外出务工,但心里却一直记挂着家乡。

有了一些积蓄之后,丁琪决定回乡创业养牛。“我发现家乡优质的草山非常适合土黄牛养殖,外出务工时我又专门学习过养牛技术,这事一定能成。”丁琪说。

年轻的丁琪干劲十足。后来,他加入了村干部队伍,并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书记等职务,带领群众创办了大关县第一个黄牛养殖合作社,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发展产业。

牛要养得好,还要卖得好。丁琪说:“昭通小肉串历史悠久,我们小时候就是一把柴火,用竹签串上牛肉就烤来吃了。产自山里的土黄牛肉,就是昭通小肉串最好的原料。”

经过十几年艰苦创业,丁琪把“牛产业”越做越大,还带动当地300余户农户养殖肉牛1.2万多头,户年均增收6500元,累计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158万元,村民送给他一个别号——“牛书记”。

当然,丁琪的追求还远不止于此。他告诉记者:“从创办合作社到成立公司,我希望的是做大做强一个产业,带着父老乡亲们一起致富。为此,我成为‘昭通市小肉串大产业’的发起人之一,要抓住云南做强做优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机遇,化政策红利为发展动力。”

说干就干,就是丁琪的风格。这几年,丁琪又与另一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小肉串供应链加工车间,致力把昭通优质牛肉推向全国,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共同富了才是真的富。”丁琪说。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