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网艺云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扎根沃野 “微”观巨变

2023-11-20 09:4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编者按】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号角催人奋进。奋斗路上,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讴歌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推动者。深入践行“四力”,必须扎根基层,深耕调查研究。2022年起,新华社河北分社选派年轻记者赴新华社定点帮扶县——新河县农村挂职锻炼。数月时间,每位驻村记者与村民同吃同住,与群众一起干农活、话产业、谋振兴……他们用心用情体悟,用笔和镜头记录,以小切口、小故事观察大时代、大变迁。

驻村更要“助”村

新河县寻寨村是一个典型的冀南农村,以前这里水旱灾情频发,土地贫瘠,年轻人多外出务工,老人则留守务农。虽是传统农业村,但这里也是寻寨镇政府驻地,且处在连接新河和巨鹿两县的交通要道上,所以这里集镇熙攘,人气颇旺。
  2022年元旦刚过,记者来到这里开始了为期100天的驻村挂职锻炼。初进村子,见到的第一个人便是于胜斌。他是寻寨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村委会主任。多年前,老于开过面粉厂、办过种植园,还经营过驾校。后来,他抛下生意回村当上支书,致力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老于爱种地,开过面粉厂的他,对种小麦情有独钟。针对村里水旱灾情频发,他带领大家维修灌溉机井,找来农技专家维修保养农机。很多盐碱地、低洼地,现在变成了能灌溉的可耕地。
  传统农业种植收益低,乡村振兴光靠这个还不够。2019年,县里力推“牧原养殖”,这是一家集饲料、育种、养殖、屠宰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老于四处跑办,帮助村子成功入股分红。
  寻寨村是新河县第一大村,全村共1696户4517人,有耕地4800多亩。
  在乡村,鸟叫、鸡鸣、犬吠……一切都可以成为天然的“闹钟”。早上7点,街口卖酥鱼的店主就开始了一天的生意。在这里的3个多月,记者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搬着水盆、拎着板凳、系好围裙、戴好套袖,坐在店门口等着顾客。
  小店紧邻顺丰快递站点,有不少骑电动车从外村来此取件的顾客,听到吆喝声,也会顺便买上一条鱼回家。店主介绍,赶上逢年过节,一天能卖出四五十条鱼。每天经营十几个小时,除夕也不打烊。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店面,是他追逐梦想的舞台。
  从卖酥鱼的小店出发,一路向北,3公里的路上,日用百货、文具图书、水果蔬菜、银行服务……各式门店沿街而设,堪称整个乡镇的“CBD”。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村,寻寨的种植养殖业乃至农产品加工业都还发展得不错。村里有个占地300多亩的农业生态园,谷物、蔬菜、园艺作物和水果,一应俱全。近几年,园区还搞起了淡水鱼养殖,为周边居民提供农业观光、采摘和垂钓服务。
  用脚步丈量土地并非易事,刚来寻寨村3天,记者的两双袜子就都磨出了洞。无奈之下,从网上下单了一包袜子,只隔了一天,快递就寄到了村里。
  如今的农村,物流便利程度不比城市差。电商兴起,村里人“迷”上了网购,寻寨村快递服务站点就有6个。为了找到快递站点,初来乍到的记者,随便一绕,微信步数记录又能多出1000步。
  寻寨村之大,两双袜子走不完。乡村振兴之道,更需一步一步体会。
  虽然驻村只有100天,但记者深感,要驻村,更要“助村”。长期以来,相较于城市社区,乡村经常给人留下“衰落”“冷清”的印象。如何让老龄化程度日深的乡村重焕生机,是每个驻村工作队员必须直面的难题。
  70岁的郑联果是村里的独居老人,子女在外务工,虽然没啥负担,但她总觉得生活缺少滋味。鉴于村里剩余劳动力多是妇女和老人,驻村工作队利用村集体的闲置房屋建了个手工车间,帮助她在家门口找了个活计。在村里组织的手工活技术比武中,她在规定时间内缝的袜头多,顺利地将米面油这样的奖品收入囊中。
  59岁的脱贫户于西民种了一辈子庄稼,这几年因为腰伤干活不便。驻村工作队帮他在养殖场找了份饲养员的差事,负责开着小车给牛运送草料。如今,他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收入3600元,比外出打工攒下的钱都多。
  53岁的村民程翠台,丈夫卧病在床无法外出打工,驻村工作队就把眼镜盒加工材料送到她家中,等她加工好后,由专人上门回收。
  在新河驻村时,记者看到,驻村工作队员放弃双休日、节假日,千方百计帮助脱贫户就业找门路,自己的亲属却可能还在家待业。他们一年难得见到父母几次,却天天能见到帮扶户。他们把村里当作自己的家,把驻村工作当作家务事来做。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故事。记者在这里看到了中国乡村的真实场景,看到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给欠发达地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冯维健)

脚步丈量乡村巨变

作为冀南平原上一个10多万人口的小县,新河县是红军名将董振堂的故乡,也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历艰苦奋斗于2019年实现全面脱贫。2022年6月,记者来到新河县寻寨镇南杜兴村,开启为期4个多月的挂职锻炼。南杜兴村田间是最普通的玉米小麦和淳朴农民,平平无奇的它恰恰代表了中国最普遍意义上的农村。
  记者打小在乡镇长大,出门就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但深知熟悉不等于理解,去地里不等于接地气,看到事实更不等于了解真相。在挂职蹲点调研期间,记者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跟着瓜农街头卖瓜、开拖拉机收玉米、摊晒秸秆喂牛羊、和村镇干部彻夜长谈,用脚步丈量中国乡村十年巨变。
  走访脱贫户是驻村第一件事,热心的村支书邱英亮找来一辆自行车,没想到我第一次骑就扎了胎。中午回村步行变推车行,到了农户家已是满头大汗。相比十年前,33户脱贫户家家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他们说“不愁吃不愁穿,看病报销不少,子女上学补助很多,帮扶单位还常来看”。
  天气炎热时,村民往往凌晨四五点就起床下地,下午太阳热乎劲过了再下地。清晨六点,邱瑞东夫妇把化肥和麦种抬上拖拉机,记者坐在拖拉机翻斗里的小凳子上,和他们一起穿过大地升腾起的薄雾驶向田间。撒化肥、旋耕、播种……四亩地仅用半天时间,这种高效的生产方式是邱瑞东以前难以想象的。十年前,邱家四亩口粮田全靠一头牛,仅耕地就需要两三天时间。
  南杜兴村沙质土地居多,过去靠人畜耕种,乡亲们看天吃饭,贫穷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们。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愈加高质高效,无人植保机喷药、大型机械深耕精耕、灌溉管道铺到地头,邱瑞东家的小麦、玉米亩产分别由改革开放前的二三百斤涨到现在的千余斤。
  邱瑞东还记得幼时一家六口挤在三间青砖土坯房里,冬冷夏热,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现在邱家小院在离村口不远的顺发巷,四间正房、四间偏房,葡萄藤架在小院上方,黄澄澄的柿子挂满枝头,与晾晒的金黄色谷子相辉映。
  从农忙全家上阵到一个电话农机全包,从地里刨食到家门口打工收入可观,从地窖储水到纯净水24小时供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这十年,也是邱瑞东一家梦想逐个实现的十年。
  农田里总有真学问。在以西瓜闻名的沙里王村有次采访记忆犹新,这家人种20亩地,6亩沙土地用来种瓜,好地种玉米小麦,种瓜收入明显较高。记者脱口而出:“种瓜这么挣钱为何不多种点?”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调研农村特色种植养殖,记者跟着农户卖了一车瓜之后就明白了:西瓜集中上市情况下,爷爷、父亲和孙子需要三辆三轮车兵分三路去卖,以避免积压。
  在过去,规模效应弱、产品与市场脱节等往往成了特色种植养殖发展瓶颈,如今新河县加快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越来越多村民从中受益。寻胡路村的皇冠梨、刘秋口村的“鱼菇大棚”、白穴口村的千亩浅水莲藕、宋亮庄村的百亩黄韭种植基地……近年来,新河县先后培育打造了精品蔬菜、中药材、食用菌、葡萄等20个特色产业基地。
  乡村振兴需要能够真正实现“造血”功能的产业发展,还离不开敢想敢干的致富带头人。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瞅准时机,选择从车水马龙的繁华城市返回相对贫瘠的乡村,用稚嫩肩膀、清醒头脑、过人勇气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一对“85后”夫妻回南杜兴村从事多肉大棚种植,借势电商经济搞起直播带货,旺季销售额相当可观。他们告诉记者,虽然多肉种在盆里,但也要放置在地上,只有接地气才能更好存活。多肉植物原生环境较为恶劣,不多浇水,它们反而会将根系扎向潮湿的地底。这跟记者工作何其神似,如果脱离了基层、脱离了农村、脱离了群众,不光是远离了赖以汲取养分的土壤,更是失去了不忘初心的精神源泉。
  记者的住所隔壁就是镇长办公室,值班时总是灯火通明。刻板印象里,往往越小的地方生活节奏越慢,偏偏这里乡镇干部的节奏丝毫不输一线城市白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知不觉写下近几万字驻村笔记,记者也深切领悟到,为什么说只有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笔下才会有神?为什么说直抵现场、直抵事实、直抵真相,才能直抵人心?为什么说受众在哪里,新闻工作者的主战场就在哪里?答案或许就在万里路途、在群众身边、在泥土和露珠里。

(杜一方)

东董村刮起新风尚

今年3月底,记者来到新河县西流乡东董村,开启了为期三个多月的驻村挂职锻炼。“东董村共有380户、1110人……”一串串数字,是对东董村最初的印象。
  记者打小在城市长大,对于农村生活可以说是毫无了解。但是驻村工作给了我深入认识乡村的机会。传统乡村正有一股新风尚迎面扑来,它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休闲娱乐、村民就业、农业产业等,一切都在呈现新气象。
  4月初的一个傍晚,我和村支书脱秋国在支部整理支部会议记录。突然,楼下响起了激昂的旋律。我随口问:“书记,楼下广场在干什么?”村支书回答道:“现在天也好了,村民们晚上就来文化广场唱歌、跳舞。”
  每当夜幕降临,东董村的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在音乐声中,村里的大妈们跳起了广场舞;大屏幕里播放的《西游记》相关故事引来众多小朋友围观;棋盘边上更是挤满了围观的村民。
  从最初的不好意思到如今的自信满满,现在来跳广场舞的村民越来越多。“广场上的活动很丰富,大人小孩都喜欢来这里,而且都是乡里乡亲,共同话题也多,能在一起唱歌、跳舞特别开心。”村民脱淑娟说。
  文化广场热闹了,村里的麻将机则凉了下来。过去随处吆喝一声就能攒个局,如今寻遍全村都难凑齐“一桌牌”。
  西流乡宣传干事杨璐璐说:“现在文化广场上的活动很丰富,无论是跳舞、唱歌,还是打球、下棋,村民有丰富多样的娱乐选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放松身心的方式,也增进了邻里乡亲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东董村,不仅是体育运动,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里还建成了村史馆、“脱脱文化园”等群众文化阵地。
  55岁的东董村村民脱文通表示,如今的日子越过越好,每一天都过得既充实又有收获。
  日子好在哪儿?家门口打工,收入有保障!每天清晨6点,脱文通都会到村东头的大棚基地忙活,除草、施肥、浇水,他干得格外起劲。“以前想工作没机会,现在工作都到了家门口,咋能不抓紧?”
  脱文通快人快语。趁着休息间隙,脱文通打开了话匣子。谈起以往,他直叹气。人到中年,老伴已经去世,还有一个孩子上大学,自己没手艺出去打工,只能靠种地为生,多年前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多亏了村里引进了这些好产业,地里的活儿我都熟悉,有信心能干好。”谈起现在,脱文通声音洪亮了很多。他算了笔账,自己在大棚务工,每月平均收入2000余元,一年保守估计收入也有2万余元。
  “我如今55岁了,守着家门口,一年赚2万多,上哪里找这样的好事?”脱文通笑着说。
  “在咱们村,只要想干活,不愁没工作。”东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脱秋国说,村里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羊肚菌和葡萄大棚等,样样都有收益,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50万元。
  清晨,记者和新河县农业农村局驻西流乡东董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唐振红行走在东董村的田间地头,放眼望去,小麦出苗齐全,叶肥根壮,长势喜人,绿油油的麦苗像一张绿色的地毯,铺满了农田,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盎然。
  早上六点,技术人员就在田地里调配农药,并把勾兑好的药剂倒入无人机药箱。伴随着一阵阵螺旋桨的嗡鸣声,无人机在他们的操控下,沿着麦地匀速飞行,雾状的农药随着气流均匀地散落在田间地头。
  30亩地仅用十多分钟就完成了打药,这种高效的生产方式是唐振红以前难以想象的。他说:“以前这30亩地,如果使用人工打药的话,可能需要几天时间。”
  “世青哥,你们的‘智慧方舱’筹备得怎么样呢?”每周记者都会来到众乐种植专业合作社,与负责人张世青聊一聊“智慧方舱”的准备情况。
  每当张世青谈到“智慧方舱”的未来优势,他总是不自觉地笑起来,不善言谈的他开始侃侃而谈。“‘智慧方舱’能够通过5G网络远程管理内部空间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在不同季节为不同食用菌品种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进而实现稳产、高产。”
  如今,众乐种植专业合作社购置并在东董村、南马庄村、田村安放了“智慧方舱”。作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单个方舱占地面积40平方米,年产值约5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2万元,为村民提供10余个工作岗位。

(张玮华)

行走新河看“新”变

初冬时节,寒气渐浓,冀中南平原上播种不久的冬小麦已经出苗,站在田埂上望去,满眼新绿。两个月前,记者来到河北省新河县驻村调研,那时的田间地头还是一片金黄的丰收景象。与平时采访不一样,驻村让记者有了更多时间,在蹲点村和周边村庄走访,真切感受新河农村的新变化。
  记者第一次见到脱淑玲,是在西流乡南马庄村的“智慧微工厂”。当时,她正和其他村民一起采收成熟的榆黄蘑。“智慧微工厂”由两个菌菇车间组成,它的优势在于,能够远程管理内部空间的温度、光照等条件,在不同季节实现稳产高产。单个车间年产值约5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2万元,为村民提供10余个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我和老伴儿年纪都大了,出去打工不方便。以前从没想过还有这么好的工作机会,家里的事儿都不耽误。”脱淑玲说。
  村党支部书记孙立岭说:“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可不小。墙刷白了、道路硬化了、路灯架起来了,还修建了敬老食堂和爱心超市,可以说从里到外来了个大变样。”
  特色产业培育、人居环境提升、民生事业提质,南马庄村月月都有新气象,让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临别时,孙立岭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县里以南马庄村为基础,谋划了涵盖26个村的南马庄片区,要构建‘南马引领、百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来新河之前,记者就听说这里盛产眼镜盒,从村集体产业到家庭工坊,继而延伸出多个现代化企业。一个小小的眼镜盒为何能培育出产值超20亿元的“大产业”?
  “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得去一趟前保居庄村。”新河县眼镜盒行业协会会长苏新建说:“20世纪70年代初,新河镇前保居庄村以集体名义创办了眼镜厂,新河县的眼镜盒产业就在其中一间简陋的厂房里发展起来了。”
  站在村口望去,前保居庄村似乎也没什么大不同,只是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停着小汽车。
  “生产眼镜盒的技术要求并不高,妇女、老人一边照顾家务一边就把工作做了。”苏新建说,现在周边的村民也都来前保居庄村的眼镜厂打工,眼镜盒产业成了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走着走着,碰见了年轻小伙儿李耀武,他今年才28岁。“我们村很少有年轻人出去打工,因为家里就有产业,收入兴许比外面还要高。”李耀武说,村里像他这样一家两代人乃至三代人接续做眼镜盒的不在少数。
  新河县眼镜盒产业以简陋的生产条件起步,以低成本优势逐步打开了全国市场。近年来,眼镜盒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皮革、纸箱、铁板、模具等配件产业也蓬勃发展。
  据介绍,目前,新河县有400多家眼镜盒加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1万人,每年生产眼镜盒7亿多只。多个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以海外订单为主要销售渠道,销往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在西流乡苏章村,当地人告诉记者,有一个林晓养殖场,是一对年轻的大学生夫妻创办的,干得风生水起。
  到了养殖场,30多亩林地上,养着12000只鸡和鸭,从无人机视角看去,很是壮观。此时,韩营营正在给鸡鸭喂食。第一眼看去,她的衣着朴素,甚至还有点破旧。“天天和鸡鸭打交道,我不化妆,也很少穿新衣服。”她倒是不在乎这些,大大方方地给记者讲起了自己和丈夫创业的故事。
  “2008年毕业的时候我才24岁。年轻人嘛,雄心满满,就想干一番自己的事业,但父母肯定不同意呀,我们背负着很大的压力。”韩营营说,“2011年,我们返乡创业,从500平米的厂房、2000只鸡起步。”
  想法好、热情高,不代表事情就能一帆风顺。
  2019年,厂房失火,一夜之间损失上千只鸡,经济损失30多万元。“好多困难都意想不到,我们也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说到动情处,韩营营眼里不禁泛起了泪花。
  这些年,这对“新农人”赚来的钱大多用于扩大养殖规模。韩营营说:“现在我们还缺一个响亮的品牌,这是我下一步努力的目标。”
  回到住处,记者翻开《古今新河》一书,上面记载,新河县曾称堂阳县、蒲泽县等,后因境内漳河每次变迁都成为一条“新河”,遂得此名。
  如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在这片366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新河每天都在发生着新变化。

(苏凯洋)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